呼吸科經典病例——肺放線菌病

作者:MedSci 來源:MedSci原創 日期:17-11-20

放線菌常寄生於人體口腔黏膜、牙齦、扁桃體、結腸等處,平時相安無事,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可通過口腔分泌物入侵呼吸道,從而導致肺部實質病變。放線菌病因發病率低,故易被誤診,需注意。

病史:

患者為一55歲女性,47歲時曾行右肺中葉切除術,術後病理診斷為肺結核,術後三聯抗結核治療3個月,有2型糖尿病史4年長期服藥治療,具體不詳。

者6年前開始無誘因間斷出現咳嗽、咳痰、痰中帶血絲,偶有低熱,給予"抗生素"治療2周左右症狀可緩解,每年發病1~2次。

20天前再次出現發熱、咳嗽及咳痰,體溫高達39 ℃,伴輕度呼吸困難。門診查外周血白細胞計數為14.2×10^9/L ,中性粒細胞百分率為0.85,血紅蛋白為156 g/L,血小板為240×10^9/L, ESR為18 mm/1h,C反應蛋白為57 mg/L。

胸部CT平掃示右肺門腫塊,直徑約4.5 cm,考慮肺癌或肺膿腫可能性大(圖1,圖2)。給予"鹽酸莫西沙星"0.4 g/d靜脈滴注,7天後體溫降至正常,14 天後複查胸部CT示右肺門腫物明顯縮小(圖3),為進一步診治而入我院。

查體:

患者自動體位,精神萎靡,神誌清楚、查體合作,皮膚黏膜未見黃染及出血點,淺表淋巴結未及腫大。頭頸無異常。胸廓無畸形。左肺呼吸音清,右肺可聞及局限性幹囉音,心律齊,無雜音。腹平軟,無壓痛,肝脾肋下未及。脊柱四肢未見異常。

輔助檢查:

支氣管鏡檢查示:右肺中葉和下葉黏膜充血水腫,管腔狹窄(圖4)

支氣管鏡內超聲:在右肺中下葉間脊外可探及直徑為1.97 cm的軟組織腫塊(圖5)

透壁肺活檢病理:可見炎性肉芽組織及壞死滲出,細菌菌團形成,未見腫瘤細胞

治療1個月後複查胸部CT:右下肺病灶進一步吸收(圖6)

2個月後查胸部CT 示:右下肺近肺門處腫物及斑片狀滲出影(圖7)

支氣管鏡複查:右肺中葉支氣管被黃色顆粒樣物完全阻塞(圖8)

活檢病理:革蘭染色示為硫磺顆粒,周圍可見直徑為1 μm、呈放射狀生長的菌絲,革蘭和六胺銀染色陽性(圖9,圖10)

複檢第1次透壁肺活檢病理:可見同種形態致病菌(圖11)

外院專科鑒定:放線菌

其他:多次痰塗片抗酸染色均陰性、痰培養、PPD試驗、結核抗體、支原體、衣原體及軍團菌抗體均陰性、血清CA19-9 87.6 U/ml 正常值<37 U/ml、過碘酸雪夫染色、抗酸及弱抗酸染色均陰性

簡要解析:

肺放線菌病是由放線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化膿性肺部疾病,發病率較低,臨床醫生對該病認識不足,易將其誤診為肺真菌病、肺結核、肺膿腫及肺癌等。即使高度懷疑本病的患者,也很難取得微生物學證據。本例患者在病程伊始也被誤診為肺癌和肺膿腫。

肺放線菌病的確診依賴於病理學或微生物學,在咳出物塗片找到典型"硫磺顆粒"或在肺活檢組織內找到放線菌即可診斷。外科手術和支氣管鏡檢查是重要的活檢手段。支氣管鏡下常表現為黃色顆粒樣物阻塞管腔(如本例患者),該物質即為"硫磺顆粒",色黃質硬,核心由菌絲纏結而成,菌絲向四周放射狀排列,因此得名放線菌。放線菌菌絲直徑約1 μm,細長無分支,革蘭和六胺銀染色陽性,過碘酸雪夫染色及抗酸、弱抗酸染色陰性,借此可與奴卡菌、真菌、結核菌等鑒別。由於放線菌可為正常人口腔內的定植菌,因此痰培養陽性不能確診。

肺放線菌病可形成肺膿腫並產生"硫磺顆粒",病灶內血供極差,且常伴有局部支氣管引流不暢,因此治療需選用敏感的抗生素足量、長療程治療,療程至少6~12個月。青黴素類、四環素類、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大多有效,而硝基咪唑類、氨基糖甙類和喹諾酮類一般無效。文獻報道,放線菌對新型氟喹諾酮類藥物鹽酸莫西沙星敏感,本患者應用鹽酸莫西沙星初始治療有效也證實了上述觀點,但由於療程較短而致複發。藥物療效不佳或不能耐受者可行外科手術切除病灶。

關鍵字:肺放線菌病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