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半特發性肺纖維化患者首診時被誤診

作者:佚名 來源:醫學界呼吸頻道 日期:17-07-04

IPF作為呼吸領域的疑難雜症,其診斷和治療一直是困擾呼吸科醫生的難題。近年來,隨著治療IPF創新藥的相繼獲批,IPF的診斷與治療已成為呼吸科領域的熱點話題。

 

於2017年6月17日在滬舉辦的《疑難肺部疾病臨床診治國家級繼續教育暨結締組織病相關間質性肺病診治進展研討會》上,中華醫學會間質病學組副組長、上海肺科醫院李惠萍教授指出:“目前間質性肺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1],其中特發性肺纖維化是較常見的間質性肺疾[2]。我國呼吸科醫生對IPF的診斷水平參差不齊,延誤診斷、錯誤診斷和漏診現象較為普遍,從而延誤了規範治療進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呼吸及重症監護科,副教授Sonye K. Danoff介紹:“如何及時正確診斷IPF是一個全球性難題,美國通過普及和推廣HRCT的應用,幫助醫生提高IPF診斷水平,同時IPF創新藥的問世,對推動IPF盡早診斷及規範治療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IPF:症狀不典型,不可逆持續性進展,死亡率高

 

特發性肺纖維化是一種嚴重的致命性肺部疾病,它會使肺組織纖維化,形成永久疤痕,導致肺功能不可逆性持續下降,一旦出現急性加重,患者可能麵臨生命危險。絕大多數IPF患者在疾病早期沒有典型症狀,隨著疾病的進展,肺功能逐漸惡化,症狀才會顯現出來。患者出現活動後氣促、呼吸困難等症狀後才到醫院求診。

 

“一旦患上IPF,有些病人的病情會迅速惡化。”李惠萍教授介紹:“有近一半患者在確診後的2-3年內死[3],5年生存率低於30%[4],比大多數癌症(例如:白血病、乳腺癌、結腸癌、子宮瘤、腎癌等)的生存率都低,因此又被稱為‘不是癌症的癌症’。”

 

近一半IPF患者在首診時被誤診,HRCT檢查是診斷IPF的關鍵步驟

 

國外研究顯示,IPF患者從首次症狀出現到被明確診斷,通常被延誤1-2年,超過50%的IPF患者往往看過3個醫生才被明確診[5]。首診時有一半的IPF患者會被誤診為慢阻肺、哮喘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其他肺部疾病。

 

對此,李惠萍教授介紹:“我國IPF的診斷率無準確統計學數據,但預計低於歐美國家,許多患者被明確診斷時已經到了中晚期,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那麼如何提高呼吸科醫生對IPF的診斷能力呢?我認為有兩個關鍵環節,一是一線醫生對IPF要有充分認識,二是早期應用HRCT並轉診到有間質性肺疾病診斷經驗的醫院,從而可以減少IPF患者的誤診率。

 

在診斷方麵,2016年出台的《特發性肺纖維化診斷和治療中國專家共識》指出,IPF患者的發病年齡多在中年及以上,男性多於女性。臨床上起病隱匿,大多數患者雙下肺可聞及吸氣末爆裂音(Velcro囉音),超過半數可見杵狀指(趾)。終末期可出現發紺、肺動脈高壓、肺心病和右心功能不全的征象。鑒於許多呼吸係統疾病均具有以上症狀,因此《共識》為IPF提供了三大診斷標準,即:排除其他已知原因的ILD(例如家庭或職業環境暴露、結締組織病和藥物毒性);HRCT表現為普通型間質性肺炎型(UIP);已進行外科肺活檢的患者,根據HRCT和外科肺活檢特定的組合進行診斷。美國教授Sonye K. Danoff強調“胸部X光片診斷IPF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差,而胸部HRCT,即高分辨率CT檢查,是診斷IPF的必要手段。IPF患者胸部HRCT特征性表現常為胸膜下、基底部分布為主的網格影和蜂窩影,伴(或不伴)牽拉性支氣管擴張,磨玻璃樣改變不明顯,其中蜂窩影是明確診斷的重要依據。”

 

同時,Sonye K. Danoff指出“在對間質性肺病的病因做徹底分析和排除之前,不要排除IPF的可能性。對於不同原因導致的ILD,治療手段與預後都是不同的。對於IPF,中美兩國麵臨共同的高危因素,如人口老齡化、吸煙和環境等。所以我們提倡對IPF早診早治,提升對疾病的預測能力,尋求更有效的治療方法,不僅要延緩疾病進展,還要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未來力求逆轉纖維化。”

 

創新藥問世,助力IPF治療水平提升

 

李惠萍教授介紹:“IPF患者治療的目的用兩句話概括就是‘減輕疾病症狀、降低死亡風險’。”即通過肺部康複運動、氧療、肺移植及藥物治療等一係列綜合治療手段來減輕患者的疾病症狀、改善其生活質量、延緩疾病進展、預防急性加重並有效延長總生存期。

 

抗纖維化創新藥物的問世,是IPF治療史上的裏程碑,通過抑製肺纖維化,來減緩IPF的疾病進展。尼達尼布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獲批用於治療IPF的酪氨酸激酶抑製劑(TKI),其通過阻斷纖維化進程中信號轉導通路的生長因子受體發揮作用,主要作用在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受體(PDGFR)、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FGFR)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R)三個靶點上,從而阻斷IPF關鍵發病機製的成纖維細胞增殖、遷移和轉化,其作用機製明確,療效顯著。研究顯示,尼達尼布延緩IPF患者用力肺活量下降達50%,可以顯著減緩疾病進展。同時,尼達尼布還可使IPF急性加重發生風險顯著降低47% 。

 

李惠萍教授介紹:“目前,我國確診的IPF患者使用抗纖維化治療藥物的比例偏低。新型靶向藥物的盡早引入,將有望促進我國IPF治療水平的提高,推動我國IPF診療水平。”

 

參考文獻:

[1]張蘭蘭等. 間質性肺疾病的臨床診斷思路, 臨床內科雜誌, 2011.9, 28(9):587

[2]Adam Wallis.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 BMJ, 7 May 2015: 1

[3]Nunes H, et al. Eur Resp J 2011;38:100 (Abstract P646)

[4]Vancheri C, et al. Eur Respir J 2013;41:262-9

[5]Schoenheit G, et al. Chron Respir Dis. 2011;8(4):225–31

 

 

關鍵字:肺纖維化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