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年仰幕醫生,到潛心呼吸領域35年,從一名普通醫生,到成為呼吸領域的佼佼者,解放軍總醫院全軍呼吸研究所所長陳良安,用辛勤的耕耘與堅守,詮釋了醫生這個職業的偉大與神聖。
矢誌成良醫,孜孜以追夢
興趣成就事業,事業引領人生。陳良安教授走上行醫之路,與父親一次生病有關。
他七歲時,父親因患消化係統疾病,到武漢同濟大學協和醫院就醫,那裏的醫生不僅醫術精湛,使父親病情痊愈,而且態度和藹,言語可親。那段時間,好像有一扇窗戶和大門在他麵前訇然洞開,點燃了一個懵懂少年對醫師的強烈崇拜之火。
命運就是這樣神奇。1977年秋天,大學招生,年僅16歲的陳良安,初生牛犢不怕虎,前去報考,竟然順利考上,成為“文革”後的首批大學生,被武漢醫學院(現同濟醫科大學)錄取,成為77級年齡最小的學生。
在同濟醫科大學裏,小小年紀的陳良安,似魚兒入水,遊暢自如。大學規範性的訓練,民主式的討論,嚴謹的教學,還有醫學大家段生福、裘法祖教授的親自授課,從基礎理論的DNA複製到臨床實踐的冠脈搭橋術,這一切都使他對探索醫學產生了濃厚興趣。理論與實踐,學習與研究,讓這個青澀少年,慢慢走向成熟。原來,醫學界裏,藏著如許廣博而豐富的世界,他投身於知識的海洋,從來不知什麼叫做疲倦。
1982年,正處於改革與開放時期的北京301醫院,到同濟醫科大學挑選人才。翻閱眾多的檔案,調研多位師生,最後他們隻選了陳良安一人。他又一次成為命運的寵兒。
來到這所全軍級別最高的醫院,陳良安發現,這裏專家濟濟,人才輩出。他按捺雄心,在著名醫學大家黃大顯、黃克維、蔡醒華和何長清教授的耳提麵命之下,經曆了2年的內科基礎訓練,訓練要求之嚴格、標準之精細,令他眼界大開。通過零距離與大師們接觸和學習,陳良安不僅學到了他們紮實過硬的臨床功底,而且學到了他們為人處世的精髓。
兩年內科輪轉訓練後,他順利出師。被著名呼吸病專家崔德健教授領入呼吸科,從此便一直紮根在這一領域裏。後來,他又在導師——著名呼吸專家劉又寧教授的身邊工作30餘年。劉教授是這個領域的權威,無論是其醫學視野、能力素質,還是臨床科研等方麵,都給了陳良安很大的幫助與啟迪,這為他後來自由遨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生活雖坷坎,耕耘堅守中
從某種意義上說,陳良安在學術之路上是走得很順的。在解放軍總醫院這個高手如林、大家輩出的舞台上,他潛心鑽研,脫穎而出,33歲成為副主任醫師、副教授;38歲晉升為主任醫師、教授。這與他勤學苦練、努力不懈有關,與他尊師重教、不恥下問有關,也與他樸實無華、厚道處世有關。
看上去,在解放軍總醫院這個平台,他順風順水,隻要稍加努力,就會在事業上功成名就。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就拿專業方向的選擇來說,與他自己最初想法並不一致:他原來想去外科,但結果偏偏讓他從事了內科;到了內科,本想去心內科工作,可組織上偏偏安排他幹了呼吸科。好在上天有好生之德,在苦其心智、勞其筋骨之時,賦予他幹一行、愛一行與幹一行、鑽一行的品德,播種便紮根,便要開花結果。
通常,人們隻會看到一個成功者人前的風光,卻忽略了他們背後的滄桑。
陳良安也曾經經曆坎坷,1992年,在進行研究生考試期間,他62歲的父親離世,因忙於工作,父親的病未能及早發現,令他非常內疚和痛心。意外接踵而來,身為北京大學物理學博士的妻子在分娩時出現並發症——腦出血。隨後,去美國做博士後的一切手續都辦妥,卻又因為發生“911”事件,簽證被拒。心理和生活上的巨大壓力,使他一度有了 “下海”的閃念。
在這關鍵時刻,是他妻子阻止了他這個想法:“我們窮一點沒關係,你不要把自己的專業丟了,你熱愛它,就要堅持下去,做個好大夫比什麼都重要。”陳良安最終守住了這份職業。
熬更複守夜,做個好大夫
選擇便不會放棄。這是陳良安的性格。1986年,從石家莊轉來一位年輕女患者,高熱、呼吸衰竭,雙肺呈現“白肺”,當地醫院已宣布“死刑”,眼看就不行了。作為病人的主管醫生,在劉又寧教授等的指導下,采用當時先進的西門子900C呼吸機機械通氣治療,硬是將病人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成功治愈,病人順利康複出院。
這引起了陳良安對臨床工作的極大的興趣和重視。他領悟到了作為一個醫者,必須有過硬的臨床本領才能挽救病人。而這種本領必須從大量的臨床實踐中練就。從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臨床工作之中。別人不願意收治的病人,他願意收、願意管,因為急症病人大多在夜間來診,他常常堅守病房或會診,直到晚上11點後才回家。深夜從家趕到醫院搶救病人也是常態。
大量的臨床工作,無數的患者救治,讓他臨床能力迅速提高。他因此專科技術全麵,尤其在肺癌的診治,介入肺髒病學技術的應用,感染性肺部疾病、呼吸危重症和疑難病的診治方麵,有自己的過人與獨到之處。
2003年,他診斷出了收入病房的“非典型肺炎”,是北京市第一例輸入性“非典型肺炎”,即後來人們談之色變的“SARS”,為北京和軍隊抗擊SARS做出了重要貢獻。
以臨床促科研,以科研帶臨床
世事洞明皆學問,醫院處處皆知識。1985年,一位北京大學畢業的24歲年輕教師因大咯血入院,每天300-500ml,持續一周,一切止血方法均無效,而不能明確部位又不能手術。怎麼辦?當大家束手無策時, 301醫院的放射科張金山教授與呼吸科合作,通過當時國內尚未開展的支氣管動脈栓塞的方法,成功止血,病人脫離了危險。
這對陳良安又是一個刺激。原來,作為一個合格的醫生,僅具有臨床知識與經驗還不夠,還必須掌握先進的醫療技術,還得有對未知的世界充滿探索的創新精神。
於是,1987年,在李俊亨教授指導下,他開始了大氣道病變的激光治療和肺癌(氣道內病變)的光動力治療的臨床研究。此後,他在肺癌、介入、呼吸係統感染和急性肺損傷等領域進行了富有成果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工作。通過臨床發現的問題來牽引科研,通過科研的成果來促進臨床新技術的應用,這種以臨床導向的科研工作,讓陳良安如魚得水,醫術精進,掌握了前沿的新業務和新技術。
精準定位求發展,學科建設上台階
2006年,解放軍總醫院實行科主任競爭上崗,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公開招聘。陳良安通過競聘,順利擔任了呼吸科的科主任。他團結同事,勇於創新,銳意進取,科學定位學科發展目標,主張科有特色,人有專長,設定了肺癌、介入、呼吸危重症、感染為重點的突破點。
他帶領大家埋頭苦幹,刻苦鑽研,最終取得令人矚目成績,科室的規模迅速擴大,由一個半病區發展成為5個病區,床位由62張擴展為150張。建成了國內一流的呼吸內鏡與介入治療中心、呼吸生理檢查室、睡眠呼吸檢查室、呼吸專科實驗室。在全院的70多個學科評估中,呼吸科排名第四,前三個學科都是院士單位。相繼成為“國家重點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全軍呼吸病研究所”、“全軍重點實驗室”、“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臨床專科”等,學術影響力在全國有了極大提高。
陳良安一直強調自己隻是個普通醫師,希望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對於年輕醫師,他想說的是: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付出了,才會有收獲,沒有捷徑;既然選擇了從醫,就要堅守;要有寬廣的胸懷,做到知人善任,與人為善,樂於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