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是人民日報社主辦的《環球時報》的訂閱者,也可稱是忠實讀者之一。該報所屬《生命時報》也經常來電話向筆者谘詢有關醫學問題。但該報所載某些觀點筆者並不完全讚同,如2017年1月11日發表在第15版,著名科普專家方舟子的文章“霧霾危害到底有多大”就是這樣。
文章摘錄如下:
此文發表的背景是,入冬以來北京連續發生多次持續數日的嚴重霧霾,以至於在一些人中造成了緊張甚至是恐怖的氣氛。有條件者競相帶老人、孩子去外地躲避,專為躲霧霾去外地購房者也突然增多,甚至有規模不大的創業公司揚言“要健康不要金錢”而準備“逃離”北京。同時,社會上一些具有“鼓惑”性的流言也在增多。在此情況下告訴大眾一些必要的科普知識,以避免過度擔憂是必要的,也是完全正確的。實際上筆者也接到過該報社記者打來的電話,有關問題的回答也與方先生的文章基本上沒有大的不同,但有一些細節還是有區別的。
一
吸入肺裏的PM2.5是否會有一些永遠排不出來?
筆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並非係方先生認為的那樣:“是危言聳聽的無稽之談”。呼吸科醫生都清楚,隨呼吸吸入的微粒或氣霧,按直徑大小沉積在呼吸道的不同位置;其中直徑7-10微米者(相當於PM10)多沉積於上呼吸道;比2.5微米或更大一些的則沉積在中小氣道(有效的治療哮喘的吸入用藥物一般直徑多是在2-7微米);小於2.5微米的微粒可直接進入肺泡,但其中大部分以氣溶膠的形式再被呼出,也有很少一部分(比例不詳)會被吸收入血沉積在肺實質處,或被遠送到人體其他部位。這種情況更常發生在,長年工作在高粉塵環境的矽肺等職業病患者和長期吸煙者。這些體內沉積的空氣中微粒,肯定不是吃進去的,也不可能是從皮膚、血管中進去的,隻可能是吸入的。
奇怪的是筆者在兩年前因肺部良性小結節而選擇作了微創手術,術後病理卻發現切掉的肺組織近胸膜處有許多炭末樣物質沉積。因筆者從不吸煙,病理醫生特意問我愛人“我是否在礦井中工作過......”本人來北京工作30餘年,起初空氣質量並不很壞,後來每逢霧霾也十分注意防護,我並不認為我的肺“變黑”就肯定是北京霧霾的結果。那又可能是什麼原因呢?筆者苦思冥想,終於找到一可疑因素。原來在我還在長身體的中學時代,正逢“大煉鋼鐵”,學校曾停課數日去郊區煉焦炭,要在野外宿營。好心的老師因擔心學生們受凍,就安排我們連續數日睡在剛熄火的磚窯中。雖然身體是暖和了,但回憶起來窯中的空氣因布滿灰塵達到了伸手不見五指的程度,致人呼吸困難,每日早起時滿臉、滿頭都布滿細末樣塵埃,所以筆者的肺變黑非北京霧霾可能與“大煉鋼鐵”關係更大......
二
霧霾對兒童、嬰兒的危害是否甚於成人?
筆者回答也是十分肯定的,而方先生沒有正麵回答。已有較多研究表明,對於處在發育階段的嬰幼兒,霧霾除呼吸係統外還可能造成肺外多係統如神經係統、心血管係統、視力等方麵的危害,最近報道甚至與肥胖和糖尿病也有關。
兒童肺活量絕對值遠小於成人,但換算成標準值的百分比就沒差別了。但低齡兒童在靜息時的呼吸頻率就是成人兩倍左右,也就是分鍾通氣量相對值高於成人,吸入粉塵量多少取決於分鍾通氣量,而非如方先生所言是肺活量。再加上發育階段兒童的氣道黏膜等防禦功能遠低於成人,所以結論是,處於同樣環境的兒童比成人更易吸入較多霧霾微粒,即使吸入相對等量的微粒其危害也會大於成人。
三
霧霾與肺癌的關係
很高興方先生與筆者都十分肯定,霧霾與肺癌發病率增高難逃幹係。隻不過在危害程度,與證據引用方麵有些許不同看法。首先方文中提到鍾南山院士提出的“北京地區肺癌患病率增加2.4%”,原因是80年代以來煙草消費的後續效應而與霧霾關係不大。我不知方先生引用的數據是否屬實,也不知鍾院士所說的患病率增加是否已排除吸煙的影響。但是近年來在臨床工作中,我確實見到越來越多不吸煙,甚至也基本與二手煙也無緣的女性患者呈孤立小結節的肺腺癌患者,不能不讓人想到是空氣汙染的結果。
方先生按北京年均PM2.5 60微克/立方米比WHO要求的25微克/立方米高出35微克/立方米來推算,得出結論。北京霧霾使患肺癌風險增加了31.5%。其實WHO要求達到的標準與0微克/立方米(如同澳洲西海岸等人煙稀少的某些地區)相比,肺癌發病風險也是升高了。換言說,空氣汙染隻要存在就是有害,當然程度越嚴重危害也就越大。這樣計算起來,發病危險增高就不止31.5%了。
無論是COPD還是肺癌,吸煙都是“元凶”,危害數倍於霧霾。這一點是方先生與呼吸科醫生們的共識。但吸煙與否是可以自主選擇的,空氣汙染確是難以逃避的。再說35%左右的發病風險增高是否不必過分計較呢?筆者認為,如果能發明出某種無害的藥物,使肺癌發病風險降低如此之多,一定會被認為是偉大的創新。再說考慮到北京有2000萬以上的人口,發病風險增高30%所帶來的遠期生命、健康、醫療資源與經濟損失絕不是可以隨意輕描淡寫的!無論如何描述,最終結果不應給讀者以空氣汙染的危害,比偶爾吸幾支煙還要小的錯覺。發達國家走過的曲折之路,已足以供我們借鑒。我們有必要將老百姓對呼吸到清潔空氣的向往,當作全社會的共同奮鬥目標之一!
至於題外的控煙,做起來一定比空氣汙染治理容易得多,損失相對少,收效也會既快又顯著,主要取決於管理者們下多大的決心了。正巧同一日的《環球時報》在第5版出短文,聲言俄羅斯衛生部將終身禁止2015年後出生的公民購買煙草。這將意味著煙草種植、銷售、消費將逐步在俄羅斯消失。多麼令人鼓舞的消息!真希望我們也能下同樣的決心,拿出更有效的控煙策略來。
文末,筆者願強調,其實方先生是我心中十分敬佩的敢於直言的學者之一,有像方先生這樣以不屈鬥士的精神敢於揭露各種“大人物”的學術造假,各種偽科學流言的造謠撞騙的學者,是國人之福氣,是太少了,不是太多了。也希望方先生能繼續為我們呼吸科醫生關心的空氣汙染治理與控煙事業而振臂高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