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栓栓塞症(PTE)與靜脈血栓形成(VTE)發病率、患者死亡率、臨床誤診和漏診率均較高。未經救治的PTE患者死亡率高達20%~30%,而及時正確治療可使死亡率降至5%~8%。
危險因素
在本屆年會上,豪達(Houda)報告,100例呼吸科男性患者[其中22%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AECOPD)、28%為肺結核、20%為肺癌]在住院前10天內PTE發生率為7%,其中3/4是肺癌患者,即20%的肺癌患者發生了靜脈血栓,提示肺癌患者是靜脈血栓高危人群。
科林斯(Collins)報告,靜脈血栓形成(VTE)是英國妊娠女性死亡的主要直接原因,但問卷調查提示產科醫師對該疾病診治不規範,倡議建立多學科合作的診治流程並推進醫師教育。可見,對VTE危險因素認識與診斷意識不足是全球共同的問題。
風險評估
CT肺血管成像(CTPA)是診斷PTE的一線檢查。但多國專家強調,在CTPA檢查前進行臨床可能性評估非常有價值,可有效減少醫療花費,同時降低檢查中的運輸風險等。
目前Wells量表和Geneva量表是臨床常用的PTE預測工具。圖蘭(Turan)報告,在急診室聯合使用D二聚體水平檢測與量表評分篩查可疑患者,以確定是否需要行CTPA檢查,有重要意義。
林奇(Lynch)把上述量表和英國胸科學會(BTS)製定的評估工具進行比較,發現BTS評分有更好的排除價值,且更便於醫師記憶和操作。
宗(Chong)在上述兩種量表基礎上結合C反應蛋白(CRP)和D-二聚體水平來預測PTE風險。回顧性結果提示,即使對於量表低分(PTE可能性較小)患者,D二聚體升高、CRP升高也應作為進一步檢查的標誌,反之則不必。
本次會議多篇論文報告了肌鈣蛋白Ⅰ在預測非大麵積PTE及PTE嚴重度評估中的地位。目前認為,檢測肌鈣蛋白Ⅰ可預測患者死亡與右心功能衰竭風險,為醫師提供了一種簡單評估工具。
抗凝治療
佩德雷羅(Pedrero)特別關注老年人抗凝治療中的並發症,其研究提示老年人死於PTE比死於抗凝後出血的風險高4倍,因此不能因年齡而使抗凝治療不充分。
目前無資料顯示80歲以上PTE患者比年輕患者抗凝治療中出血風險更高。隨訪PTE患者時,CTPA有助於確定適宜療程。
利賽特(Liset)等對58例PTE患者隨訪6個月,CTPA提示在抗凝治療6個月後,90%的急性PTE患者血栓完全消失,10%的患者血栓部分溶解;而一氧化碳(CO)彌散量不能作為血栓部分或完全溶解的指標,臨床仍需綜合分析患者初發或複發、基礎疾病及危險因素是否可逆等來確定療程。
並發症處理
在本屆年會上,皮斯泰利(Pistelli)報告了2593例靜脈血栓患者(DVT占72.7%,PTE占9.7%,二者合並占17.5%)2年隨訪結果。2012例患者完成了1397722人-天的隨訪,但隻有1836例患者完整結束2年隨訪。運用COX模型比較有無PTE患者的生存率發現,校正性別、年齡、入組時間、中心組別、治療、家庭治療、有無腫瘤及既往VTE病史等因素後,PTE未明顯影響VTE患者的預後。但該結果需要進一步討論。
急性PTE後的慢性栓塞後肺動脈高壓(CTEPH)是一種發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的嚴重狀況,會議報告其發病率是0.46%。因此,醫師應像重視急性PTE搶救一樣重視CTEPH的處理。
目前,肺動脈內膜剝離術(PEA)是被證明最有效的CTEPH治療方法。長期隨訪證實,手術成功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能恢複正常,但戴安娜(Diana)等報告,術後一年患者的運動耐力仍有下降。
蘇萊曼(Sulaiman)等發現血漿腦鈉肽(BNP)水平增高與CTEPH患者右心功能衰竭程度緊密相關,而右心功能衰竭往往伴較高死亡風險。因此BNP水平成為PEA術前評估患者手術風險的無創指標。
關於CTEPH發生機製,既往認為肺動脈壓增高主要與機化栓子的機械堵塞有關,薩杜什-科利齊(Sadushi-kolici)研究了血小板在其中的功能,表明CTEPH穩定期患者血小板處於活化狀態,且可溶性P-選擇素、單核細胞血小板凝集與白細胞血小板凝集現象在PEA術後下降。活化血小板可能導致CTEPH患者血栓不易溶解,促進壓力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