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4-16日,由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主辦的第二屆“北京協和過敏性疾病國際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國內外變態反應學領域的專家學者與呼吸科、兒科、皮膚科及耳鼻喉科同道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了國際過敏性疾病領域的最新學術動態。
挑戰一:發病率攀升
過敏性疾病已成為新世紀的流行病,英國研究人員對比1990年和2004年的住院患者,發現過敏性休克發生率增加7倍,其中食物過敏誘發者增加了5倍,治療過敏性休克藥物的處方量增加12倍。
在世界範圍內,對過敏性休克認識的局限性和治療的滯後性導致部分患者未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而死亡。
挑戰二:病情凶險
過敏性休克的危險人群包括食物、藥物及蜂毒過敏者,哮喘合並食物過敏者,嚴重哮喘患者,正在接受過敏原特異性免疫治療的哮喘患者和有嚴重過敏反應發作病史者。
過敏性休克致死的主要原因是急性呼吸道阻塞(59%),其次是循環係統衰竭(15%)。
90%的患者症狀出現在過敏原暴露數分鍾或30分鍾之內,10%~20%在7~8 小時甚至24小時內發作。少數患者在早期症狀消失後可再次休克,這種雙相型過敏性休克多發生在首次發作後8小時內。症狀出現越早患者預後越差。
挑戰三:誘因“常伴左右”
藥物是過敏性休克最常見誘因。英國一項研究顯示,50%死於過敏性休克的患者是由藥物誘發,平均死亡時間為用藥後5分鍾。最常見的致敏藥物是抗生素、磺胺類、非類固醇類抗炎藥、肌肉鬆弛劑、造影劑及生物製劑。
我國目前無藥物過敏性休克發生率數據,但近年中藥注射劑誘發的過敏性休克明顯增多。魚腥草注射液在2003年和2006年分別導致了272例不良反應和44例過敏性休克死亡。
食物是導致過敏性休克的另一主要原因。食物過敏在西方國家兒童中的發病率為2%~8%,成人為1%~2%。花生和堅果是在美國引起致死性過敏性休克的主要過敏原。近5年,美國5歲以下兒童花生過敏的發病率增加了一倍。
我國目前尚無普通人群食物過敏的具體數據,但近年臨床上發現,食入與致敏花粉有交叉抗原的水果而導致嚴重過敏反應的事件明顯增多,食入各種高蛋白食物或隱性過敏原食物而導致過敏性休克的病例也明顯增多。死於食物所致過敏性休克者50%由窒息所致,大多在進食30 分鍾內發作。
挑戰四:及時有效搶救
治療過敏性休克的關鍵是迅速緩解呼吸道阻塞和循環衰竭,首選肌肉注射腎上腺素。目前在歐美國家,對過敏性休克患者及時使用腎上腺素仍是社區及一線醫師培訓的重點。我國已發生的突發藥物過敏致死事件多數與未能及時正確使用腎上腺素有關。
過敏性休克的發生難以預料,發作時患者大多遠離醫院。由於病情進展迅速,可在數分鍾內致人死亡,因此給高危人群隨身配備腎上腺素藥物及注射裝置、教育患者在發生意外時自救已成為多數國家在第一時間搶救過敏性休克的主要方式。
對加拿大馬尼托巴省(Manitoba)115萬人的5年隨訪調查發現,0.95%的隨訪對象接受了腎上腺素筆,對致死性過敏性休克的發生起到了重要預防作用。我國目前尚無供急救使用的預充式腎上腺素肌肉注射裝置。
過敏性休克診治流程(源自英國複蘇委員會過敏性休克診治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