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研究人員發表論文,旨在探討不同級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患者肺容量和彌散功能的特點及臨床意義。研究指出,與氣體稀釋法相比,體積描記法能更準確地對慢阻肺患者的肺容量進行測定。隨氣流受限程度加重,慢阻肺患者彌散功能逐漸下降。該文發表在2015年第04期《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誌》上。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就診於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門診的慢阻肺患者,記錄其臨床資料、肺通氣功能指標[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以及肺容量指標[肺總量(TLC)、殘氣容積(RV)及RV/TLC],采用體積描記法和氣體稀釋法進行測定,並采用單次呼吸法測定肺一氧化碳彌散量(DLCO)。將患者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組,對組間資料進行比較,並對肺通氣功能指標與肺容量和DLCO%pred的相關性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 共計170例慢阻肺患者被納入研究。隨慢阻肺程度的加重,肺容量指標(TLC、RV和RV/TLC)逐漸增加,而且體積描記法和氣體稀釋法兩種方法之間的差值ΔTLC%pred、ΔRV%pred和ΔRV/TLC逐漸增加。隨FEV1%pred的降低,DLCO%pred則逐漸降低。相關分析顯示,FEV1%pred與ΔTLC%pred、ΔRV%pred和ΔRV/TLC呈顯著負相關,與DLCO%pred呈顯著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