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重症醫學科研究人員發表論文,旨在探討進行有創機械通氣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撤機失敗的危險因素。研究指出,MODS、機械通氣時間>14 d、心力衰竭、糖尿病是老年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有創機械通氣撤機失敗的危險因素。該文發表在2015年第01期《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誌》上。
采用回顧性研究,選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行有創機械通氣治療並符合撤機條件的76例65歲及以上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患者進行自主呼吸試驗(SBT),通過後觀察48 h,無需重新行機械通氣者納入撤機成功組,不能通過SBT或通過SBT後48 h內需重新行機械通氣者納入撤機失敗組,分析撤機失敗的危險因素。
結果顯示, 53例患者納入撤機成功組,23例納入撤機失敗組。撤機失敗組膿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真菌感染、低蛋白血症、機械通氣時間>14 d、氣胸、心力衰竭、糖尿病、冠心病和肝功能不全發生率高於撤機成功組(P<0.05)。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MODS(OR=8.070)、機械通氣時間>14 d(OR=17.760)、心力衰竭(OR=4.597)、糖尿病(OR=13.937)是撤機失敗的危險因素(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