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海嘯及核泄漏 事故後的心理健康服務

作者:報告者:日本國立神經科學與精神病學中心金吉春(Yoshiharu Kim)教授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10-25

  在災難發生後,持續為災區人民提供精神衛生服務十分重要,這包括了患者轉移、藥品供應以及為災難發生前已罹患精神疾病者提供現場治療等諸多方麵。

  患者轉移 在地震、海嘯及核泄漏事故發生後,受災地區的精神病醫院完全處於癱瘓狀態,包括宮城縣的3家醫院和福島縣的2家醫院,在這些醫院中有超過1000名精神病患者須被轉運至其他醫院繼續治療。從震後第2天開始與附近的精神病醫院接洽,至第10天,這些患者全部被轉移至縣內或縣外的醫院繼續治療。

  藥品供應 在地震和海嘯發生後,由於公路和鐵路交通中斷,精神科藥品供應出現了不足,尤以抗抑鬱藥和抗驚厥藥最為嚴重。為了保證災區的藥品供應,我們采取了限製其他地區處方藥量等措施。

  心理健康服務隊 在日本,災後通常會成立由精神科醫生、護士和(或)心理醫生、社會心理工作者等組成的心理健康服務隊,到達災區為災民提供心理衛生服務。這一傳統自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形成並延續至今。

  在災後第1周,部分醫學機構會自發地派出心理健康服務隊伍;1周後,由衛生、勞動與福利部(MHLW) 派出的心理健康服務隊會到達災區開始工作;2周後,在災區服務的隊伍將達到30支左右;其後,到達災區的隊伍會達60支以上,每支隊伍中的人員均采取輪替製,以保證提供持續的服務。

  此外,我們還為在災區從事研究工作的人員製定了行為準則,以防止對受災人群造成進一步的傷害。在震後第3天,國立神經科學與精神病學中心(NCNP)會在網站上提供包括各種指南、工作手冊、災後心理健康服務介紹、甚至道路地圖等信息。同時,我們會采取各種措施,以保證災區心理健康工作人員對災後心理衛生問題觀點一致,促進工作順利進行。

  在災後進行緊急心理健康服務,必須將人道主義支持和幹預區別對待。前者通常給予那些有潛力自我康複的人群,包括一些建議和協助,而後者則通常給予那些無法自我康複的人群。我們通常不推薦在現場對災民進行直接幹預,但可以提供一些支持或有助於康複的措施,因為多數災民的心理問題可以獲得自行緩解。

  評論:日本東京大學秋山(Akiyama)教授

  沒有人能夠預測地震與海嘯,但準備不足、應對不及時、管理不力是造成石井醫生故事的主要原因。日本的核電廠都建在鄉間,但多數並未準備好發生事故時的疏散通路,尤其是精神病患者的疏散通路。因此,如果下個月日本再發生一次核泄漏事故,類似的情況還會發生。

  在日本,“忍”文化盛行。當人們遇到心理應激時,不會表達,不會抱怨,而是“忍”。但忍耐是有限度的,因此,在部分地區,自殺率居高不下。同時,在日本,由於人們對精神疾病患者存在的偏見,病恥感現象十分嚴重。我認為,在有些時候,災難有助於減輕人們的病恥感,因為在災難發生時,任何人都同樣遭受創傷。這個時候人們會發現,自己也會出現某種“精神疾病”。希望淳佐久間醫生的研究有助於改善當地人群的病恥感狀況。

  金吉春教授談到的心理健康服務指南不僅適用於精神科醫生,對於其他健康相關工作者也同樣適用。對指南內容的學習與傳播,不僅僅是信息交流的過程,還有助於在災難發生時各類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有效溝通與協作。 

關鍵字:地震災難,精神疾病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