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4.28日訊】 據一項今日發表在《柳葉刀·精神病學》的最新研究,兒童期遭受欺侮恐嚇對青少年精神健康的負麵影響要高於虐待的影響。
點擊圖片,查看原文
這些發現表明,比起兒童期遭受虐待的個體,兒童期遭受欺侮恐嚇的經曆將使他們在18歲時增加5倍的焦慮、2倍的抑鬱和自殘。
該研究由來自英國沃裏克大學的Dieter Wolke教授主導,是首次針對青少年群體的兒童期精神健康結果(例如焦慮、抑鬱、自殘、自殺傾向)在欺侮恐嚇與虐待之間的後果(成人)做對比研究。
這些結果來自英國的Avon親子縱向隊列研究(ALSPAC)和美國的大煙山研究(GSMS)。當前的研究納入了4026例兒童樣本,這些樣本來自(ALSPAC),由兒童的父母提供孩子出生後8周至8.6年間虐待的信息,以及在孩子8歲、10歲和13歲時欺侮恐嚇的報告;來自GSMS的1420例兒童,對他們在9歲至16歲之間時的虐待信息和欺侮恐嚇信息進行報告。
欺侮恐嚇的有害作用甚至當其它增加因素介入時依然存在,包括家庭不和與母親精神不健康,都已計算在內。
據Wolke教授的觀點,“迄今為止,自從世界上每三個兒童中就有一人報告欺侮恐嚇,政府已經在家庭虐待而不是欺侮恐嚇來聚焦他們的努力和資源。很明顯,遭受欺侮恐嚇的兒童比遭受虐待的兒童在精神疾患方麵有著類似或者更糟的狀況,還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來應對這一不平衡。此外,與學校、健康中心以及其它機構協作,共同應對欺侮恐嚇也至關重要。
在一則相關評論中,來自美國達勒姆新罕布什爾大學的David Finkelhor與Corinna Jenkins Tucker探討了兒童虐待治療的碎片化回饋,以及保護遊說團體的需要。他們認為,本項新研究顯示出越來越多的共識,兒童有權在成年人和同齡人群體免受暴力成長,詆毀和非自願的性行為。如果該項流行病學的數據可信,盡管其回饋較為分散,但在過去20年的時間內似乎其治療費用有下降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