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世界孤獨症日

作者: 翁彥軻 來源:河南商報 日期:15-04-01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孤獨症日。“孤獨症”,對很多人來說也許不是個十分熟悉的名字,那麼它的曾用名“自閉症”,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詳。

  孤獨症患者“有視力卻不願和你對視,有語言卻很難和你交流,有聽力卻總是充耳不聞,有行為卻總與你的願望相違……”人們無從解釋,隻好把他們叫作“星星的孩子”——猶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個世界,獨自閃爍。

  界定

  三大行為,界定孤獨症

  孤獨症屬於目前仍沒有明確原因的那些疾病中的一個。人們無法理解一個孩子為什麼完全無法或不願意和人交流,對孤獨症的探索也否定了家庭環境等原因,而是基本定性為基因、遺傳等原因,但具體是什麼原因沒人說得清楚。

  有些家長會把孩子的孤獨症錯判為性格孤僻、不愛與人交往,也有些家長甚至醫生會把孤獨症判斷為多動症或者兒童精神分裂症、兒童精神發育遲緩等。

  “孤獨症表現為三大典型行為。”河南省婦幼保健院主任醫師河南省孤獨症專業委員會會長姚梅玲,“這三種行為分別是語言障礙、社會交往障礙以及興趣狹窄行為刻板。”

  姚梅玲介紹,現在一般認為,孤獨症產生原因為遺傳因素、免疫係統異常、神經內分泌及神經遞質失調,而且受到圍產期並發症影響,如宮內窒息、羊水渾濁、產後黃疸時間長、顱內出血等。

  由於各種原因並不明確,再加上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年齡小,對孩子的一些症狀不太注意,確診孤獨症的時間一般都在3歲之後。

  詳解

  三大行為的具體表現

  A語言障礙

  “很多孤獨症孩子在3歲之前是不怎麼說話的,或者說話的進展緩慢,甚至媽媽、爸爸這樣的詞對他們來說都很困難。還有些孩子會出現語言倒退的現象,即好不容易學了些句子,卻又逐漸失去了。”姚梅玲說。

  另外,孤獨症孩子還表現為不愛搭理人,任你說什麼,其好像沒有聽見一樣,完全不理睬你, 更不會回答你。

  當然,也有不少孤獨症孩子可以說話,但是他們的說話方式不是可以交流的方式。比如突然說話了,但並不在乎你聽不聽,說的很可能和當前的氛圍完全沒有關係,或者重複地說一些話,但是沒有特定的意義,或者完全是自言自語,別人無法介入,或者是不停地鸚鵡學舌,比如大人說什麼他就說什麼。這種學舌和一般小孩為了好玩學舌是不同的,持續時間更長,而且孩子並不會學一會兒就用笑聲等方式證明自己是惡作劇。

  孤獨症孩子說話時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即他們是不看人的眼睛的。

  B社交障礙

  姚梅玲介紹,孤獨症兒童的社交障礙大體上可以體現在三點,目光不和人接觸(不管說話不說話),不和人進行肢體交往,不和同齡的兒童玩耍。

  孤獨症兒童目光不和人接觸是一個十分典型的行為。不管說不說話,他們從來不看人,好像隻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其他一切都不存在。

  另外,兒童一般都喜歡撒嬌,喜歡膩歪在父母身邊,渴望父母的擁抱、愛撫。他們會對這些肢體的接觸表現出期待的表情,得到愛撫時會很愉快。而孤獨症兒童則表現為對肢體接觸沒有期待,有些甚至不喜歡和父母接觸。

  和同齡的小夥伴玩是兒童的天性,但是孤獨症孩子一般不與小孩兒玩。

  C興趣過少,行為刻板

  孤獨症孩子到了3歲進入幼兒園後,他們往往難以遵守幼兒園的規矩,自己玩耍。他們可能會自己轉圈,在一個地方來回跑,對圓形的東西感興趣,比如拿著一個瓶蓋就能玩一天。也有孩子會撿地上的頭發玩,玩上好久。

  “總之,孤獨症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很少,很多小孩覺得有趣的事情,有些建設性、能學點東西的事情,他們往往不感興趣,而對一些很刻板的東西,能夠玩上很長時間。”姚梅玲說。

  矯正

  應用行為訓練法和結構式訓練法

  孤獨症兒童的治療不用手術的方式,而且隻有很少的孩子需要藥物治療(比如行為很偏激、攻擊性強的孩子),而是主要依賴康複訓練

  姚梅玲介紹,現在的主要康複訓練有兩種。一種是應用行為訓練法,即分解式訓練法,把語言、動作等進行分解,慢慢地教給孩子。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醫院會對家長進行係統培訓,讓家長在家中對孩子進行訓練。這也是家長對孩子進行康複訓練的主要方式。

  另一種是結構式訓練法。相比上麵那種,這種更為係統,需要一個固定的場所,運用卡片、任務、係統模式、提示等方法,讓孩子掌握語言和日常行為,培養孩子的視覺思維和抽象思維。

  “孤獨症已經被中國定性為兒童殘疾,對孤獨症兒童的治療又被稱為搶救性治療,孤獨症兒童不經過係統治療就沒有辦法像正常兒童一樣進入學校。一般孤獨症在兒童3歲多時被發現,在6歲之前,要進行2年多的係統康複訓練,每天六七個小時,我國對這種治療也有1.2萬元的補貼。”姚梅玲說。

關鍵字:孤獨症,視覺思維,訓練法,康複訓練,行為訓練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