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立精神和神經醫療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日前宣布,他們發現體內生物鍾周期異常延長是導致一些人患上晝夜節律失調性睡眠障礙的原因之一。
晝夜節律失調性睡眠障礙患者難以在固定時間入睡,有1%的日本人會患上這種睡眠障礙,但其發病詳細機製尚未被解開。
國立精神和神經醫療研究中心研究員三島和夫等人此次著重研究的是就寢後進入睡眠的時間每天都會推遲1小時的患者。這些患者每個月有一半以上時間白天無法起床,陷入時差錯位狀態,對生活造成很大影響。
他們以6名患者、8名夜間工作者和9名按照標準生活節奏作息的人為對象進行了實驗。接受測試的人員被要求在無法弄清晝夜的隔離實驗室中度過14天,研究人員根據受測試者這一期間的激素分泌和體溫等,分別測算每個人每天的生物鍾周期。
研究人員發現,保持標準生活節奏的人,體內生物鍾周期平均為24小時7分鍾,而晝夜節律失調性睡眠障礙患者平均為24小時29分鍾。
研究人員還發現,部分夜間工作者的生物鍾周期和患者類似,這表明夜間工作者容易患晝夜節律失調性睡眠障礙。
生物鍾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它對於保持正常的血壓和體溫等非常重要。研究人員認為,此次實驗首次揭示了睡眠障礙與生物鍾周期之間的關係,有助於開發診斷和治療睡眠障礙的新方法。
•閱讀更多精神科內容請點擊:http://psy.cm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