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神經元間由“電突觸”介導的信息交流在大腦皮層神經環路發育中有重要作用——近日複旦大學專家的這項新發現,不僅為科學家深入研究大腦皮層神經網絡形成之謎提供了重要啟示,也為腦神經環路發育異常相關疾病(如小兒癲癇、自閉症、智力發育遲滯等)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靶點。
大腦皮層中的神經突觸環路是怎樣形成的?神經環路的形成有沒有什麼基本規律可循?全世界的神經科學家都在長期研究。科學家把大腦中突觸前細胞通過釋放特殊化學物質將信息轉送到突觸後細胞,稱之為化學突觸;把借助於電信號傳遞信息,稱為“電突觸”,它會使大腦分別產生興奮、興奮性上升或下降、或不易產生興奮等神奇現象,因而被普遍認為在神經元相互信息交流中有重要作用。
複旦大學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禹永春副教授領銜的課題組與美國紐約斯隆凱特琳癌症研究中心時鬆海課題組合作探索大腦“電突觸”之奧秘。通過改變興奮性神經元間“電突觸傳遞”的方法,他們首次探明了“電突觸”在腦皮層神經環路發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大腦皮層發育過程中如果沒有電突觸就不會形成化學突觸,為人類深入探索大腦的奧秘向前邁出重要一步,對人類由神經環路發育異常引起的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重大意義。
相關鏈接:科學家探索大腦“電突觸”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