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精神醫學展望

作者: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趙靖平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12-05

  神經科學的發展,使精神障礙被重新定義

  2010年,《自然》(Nature)雜誌主編坎貝爾(Campbel)提議,將未來10年定為“精神障礙的10年”,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NIMH)主任英索爾(Insel)則先後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和《自然》雜誌上發表《精神疾病的重新思考》和《精神分裂症的重新思考》兩篇文章,指出,隨著基因組學和神經科學理論和技術的發展,精神障礙被重新定義為“腦功能失調”,從而使精神病學的研究觀念和臨床實踐的發展方向發生了變化。

  在曆史上,人類對精神障礙的認識,曾經曆了從生物醫學到行為醫學和心理學的轉變。而近年來,大量的研究顯示,精神疾病屬於神經發育性障礙,多發生於30歲之前的生命階段,與大腦發育相關的複雜遺傳危險因素及生物、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導致了精神疾病的發生。將精神疾病視為神經發育性障礙,將使早期發現與預防精神疾病成為可能。

  在“神經科學的10年”中,基因組學、蛋白組學、生物信息學、腦連接學和腦網絡組學、表觀遺傳學、分子影像學的發展,為精神醫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希望。在神經影像學技術的輔助下,精神疾病首次被作為神經係統疾病研究,而非簡單地被看作是單個神經遞質數量與功能的異常,並證實了某些精神症狀是由神經環路連接異常或活動腦區同步不協調所致。

  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工作記憶狀態下,大腦前額葉背外側回路活動減少;抑鬱症患者存在前額葉皮質25區回路功能紊亂,25區體積小增加罹患抑鬱症風險,且該區活動不足者對抗抑鬱藥無效,但可通過電刺激進行增效;強迫症患者的眶額葉皮質與基底核過度活躍,經治療改善的患者,此區域電活動下降,治療無效的患者切斷環路可減輕症狀;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患者,杏仁核驅動了所有的恐懼症狀;而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患者,其大腦發育順序與正常人無異,但發育延遲2~5年。

  精神疾病是基因-環境交互作用產物,須多學科合作

  Insel博士在《精神疾病的重新思考》一文中指出,在精神疾病的形成過程中,遺傳、生物學表型與環境共同發揮作用。

  精神疾病是複雜的多基因疾病,“基因組時代”尋找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的共同變異的全基因組或候選基因的研究結果未能得到複製,大規模研究未檢測到全基因組的意義;精神分裂症已確定的43種候選基因的單個基因效應微小;一些結構性基因變異可影響大腦發育;表觀遺傳學改變盡管缺乏結構變異,但在基因轉錄時發生改變,可能也是精神分裂症發病機製之一。

  因此,精神疾病病因檢測須多學科合作。

  精神障礙的重新定義,使早期幹預成為可能

  精神障礙與退行性腦病不同,早期症狀不易被發現,從而導致診斷延遲。而將其重新定義為神經發育性疾病,使早期診斷幹預成為可能。

  以精神分裂症為例,在大腦發育過程中,興奮性和抑製性突觸發育不平衡導致疾病的發生。在生長發育不同階段,結合發育狀況、高危因素和症狀,將可能早期診斷並進行幹預。此外,對精神分裂症高風險人群進行早期預警與防治,用基因組學、蛋白組學技術早期發現及個體化幹預,也是目前研究的方向。

  小結

  精神障礙被重新定義,使臨床醫生有可能早期診斷並幹預精神疾病,並對精神疾病治療和預防方法進行改革,為患者帶來實質且持久的康複。

  在未來,應加強多學科合作,建立精神疾病全國性有效的臨床、遺傳、腦影像等資料庫,實現有效的大團隊合作及研究平台的組合,對信息進行有效的組合、分析,貫穿病因、機製、治療和預防,並建立有效的領導組織團隊。

關鍵字:精神疾病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