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報告
除認知症狀外,癡呆患者和輕度認知損害(MCI)個體還常存在神經精神症狀(NPS)。研究顯示,NPS可加速癡呆進展,且某些NPS如抑鬱可加重MCI個體轉化為癡呆。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康斯坦丁·萊克索斯 (Constantine Lyketsos)教授:NPS仍然是AD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話題,國際AD研究者學會(ISTAART)成立了NPS專業興趣小組(NPS-PIA),重點關注5種NPS(精神病性表現、淡漠、焦慮、抑鬱和睡眠障礙)的現象學、評估方法、神經生物學機製及可能的幹預策略。
NPS的神經生物學機製是影響其管理與治療的關鍵。研究顯示,AD合並精神病性表現具一定家族聚集性,與2p、 7q、8p及15q等染色體關聯;腦影像學研究顯示,精神病性表現與Aβ無顯著相關,而與tau蛋白具相關性。淡漠症狀則可能與前扣帶回和眶額皮層的萎縮、低灌注及tau蛋白病理改變有關,癡呆合並淡漠症狀的患者腦內多巴胺、乙酰膽堿活性下降。因此,仍有必要對NPS表型特征進行係統研究。
■專題報告
隨著NPS的神經生物機製研究的逐步進展,將有助於從新的角度尋找NPS治療方法,同時,也有必要對NPS神經生物學與AD病理改變之間的交互作用進行探索。
英國克裏夫·巴拉德(Clive Ballard)教授:根據癡呆患者精神行為症狀治療指南,醫師應根據患者NPS嚴重程度采用不同的手段與方法,包括預防病理性行為的發展、進行臨床非幹預性觀察及在症狀嚴重時進行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等。目前該指南可在網上下載(www.alzheimers.org.uk/bpsdguide)。
英國國王倫敦學院精神病學研究所 蘇伯·巴納吉(Sube Banerjee)教授:2011年7月18日《柳葉刀》(Lancet)雜誌在線刊出的采用舍曲林或米氮平對癡呆合並抑鬱患者進行治療的研究顯示,經13周藥物幹預後,患者與照料者的情緒狀況和生活質量都得到改善,且該效果持續至39周,但與安慰劑組相比差異無顯著性,推測其情緒評分改善可能並非抗抑鬱劑作用。因此,抗抑鬱劑治療並非癡呆合並抑鬱患者的一線治療,研究結果與指南中提到的“對患者精神行為症狀進行3個月左右觀察”相吻合,提示該指南建議可行。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王華麗 何毅 王曉發自法國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