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卒中後症狀,人們已經越來越認識到它與生存質量惡化的聯係。芬蘭奧盧大學1999年開展了一項有關卒中後抑鬱的前瞻性研究,納入156例首次卒中患者。
卒中後抑鬱的患病率和病程
本研究中,卒中後抑鬱(PSD)患病率較高,53%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隨訪3個月時出現抑鬱症狀,12個月時仍有42%的患者存在抑鬱。研究結果還表明,隨著隨訪期延長,罹患重度抑鬱症的患者比例從9%增長至16%。在其他使用精神學檢查診斷抑鬱症的研究中,PSD患病率介於24%至41%之間;根據卒中後時間長短,有12-31%的患者發生重度憂鬱症,9-29%的患者發生輕度抑鬱症(?str?m et al. 1993, Burvill et al. 1996, Pohjasvaara et al. 1998)。羅賓遜(Robinson)等人(1987年)在他們研究的一個次級樣本中發現,2年時抑鬱症患病率維持在14%的水平。在阿斯托姆(?str?m)等人的研究中(1993年),第一年內大多數抑鬱症患者的症狀得到緩解,重度抑鬱症患病率從卒中後3個月時的31%下降至12個月時的16%。
本研究顯示的抑鬱症發生率高於以前的大部分研究,但重度抑鬱症患病率較低(Morris et al. 1992, ?str?m et al. 1993, Herrmann et al. 1998)。重度抑鬱症發生率間的差異可能是由於研究人群的選擇條件造成。與以前的報告相反,本研究入選患者隻經曆了首次卒中,伴有其他中樞神經係統病變的患者以及之前有精神疾病的患者都被排除在外。重度抑鬱症患病率隨著隨訪期延長而增加的原因,可能是由於事實上,患者在急性期對其功能缺陷認知不足,從而避免了抑鬱的產生。但最終,他們不得不在喪失認知、言語以及功能性活動的情況下,麵對每天生活的需求,這可能促使抑鬱情緒的發展。
卒中後抑鬱中,神經心理與臨床表現之間的聯係
使用標準化神經心理測試模型評估後發現,卒中後3個月和12個月時,抑鬱症類別和認知功能缺損程度之間有明確的相關性。以前很少有前瞻性研究同時使用神經心理測試與精神測試,前者用來診斷認知功能障礙,後者用來診斷卒中後抑鬱。比較抑鬱症和失語症同時作用於認知功能障礙時產生的影響,發現在反映非言語的問題解決能力、記憶力和注意力以及精神運動速度測試中,12個月時抑鬱症是一個獨立相關因子,而失語症與所有測試均相關。
卒中往往造成認知功能障礙,最易受累的部分是記憶力、定向力、言語能力、注意力、建構能力和視覺空間能力(Tatemichi et al. 1994, Pohjasvaara et al. 1997, Hochstenbach et al. 1998)。有人已經發現,無腦損傷的抑鬱症患者在從事認知工作時表現不佳,特別是涉及記憶力和注意力的工作(Austin et al. 1992, Veiel 1997)。在奧斯汀(Austin)等人的研究中(1992年),重度抑鬱症患者最易受到損害的功能是記憶力和精神運動速度。當前的研究結果提示,有抑鬱症的卒中患者在非言語的問題解決能力測試中同樣表現不佳,這在無腦損傷的抑鬱症患者中未曾被發現(Austin et al. 1992)。
本研究中,卒中後抑鬱的存在與老年相關。此前抑鬱症多被發現於年輕患者(Neau et al. 1998),隻有個別研究顯示(Sharpe et al. 1994, Kotila et al. 1998)其與老年相關。社會支持的缺乏、同時存在功能性及認知功能障礙,這些因素可能在老年人中增加抑鬱症風險(Sharpe et al. 1994)。同以往研究結果一致(Sinyor et al. 1986, Parikh et al. 1987, ?str?m et al. 1993, Sharpe et al. 1994, Herrmann et al. 1998, Kotila et al. 1998, Neau et al. 1998),本研究中,在卒中後3個月和12個月時,抑鬱症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估中表現出更大的依賴性,比沒有抑鬱症患者的功能受損和殘障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