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調節――心律失常藥物幹預新策略論壇(一)

作者: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9-08-04

  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分會(CSPE)第八次全國學術年會於2008年9月18-21日在杭州召開。會議期間由CSPE主辦,浙江省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分會承辦的專題會議:整合調節――心律失常藥物幹預新策略論壇,吸引了全國各地相關專家和學者的積極參與,可容納800餘位聽眾的蕭山休博園第一世界大酒店多功能廳早已座無虛席。人們翹首以待全國30餘家三甲醫院共同完成的中藥參鬆養心膠囊抗心律失常循證醫學臨床試驗結果公布。

  王方正、張澍、黃從新、黃德嘉、王建安教授任大會主席。美國心律學會沈溫可(Win-Kuang Shen)教授及我國吳以嶺、曹克將、浦介麟教授分別做了房顫藥物治療現狀、整合調節心律失常藥物幹預新策略、參鬆養心膠囊心律失常抑製試驗、離子通道藥物抗心律失常作用機製的專題報告。這些內容豐富的研究報告引起與會者的極大興趣,並引發了深入熱烈的討論。

  心律失常是一類十分常見且可引起嚴重後果的心髒病,發病率約占心血管疾病的20% 以上,且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目前,我國心力衰竭患者有近千萬例,其中因惡性心律失常猝死者每年近百萬例。正如武漢大學副校長、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分會副主任委員黃從新教授所言,心律失常發病人群廣泛,病因繁雜,因此人們對心律失常治療的研究從未間斷。心律失常的治療策略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大類。近20 年來,經導管介人治療和器械治療一直是心律失常臨床治療領域的研究熱點,而藥物治療則處於相對低穀。盡管如此,對多數心律失常患者仍以藥物治療為主。而且,近年來一係列有關抗心律失常藥物(AAD)的循證醫學研究結果已經對AAD治療產生了重要影響,提示AAD治療心律失常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Win-Kuang Shen教授就房顫的藥物治療、預防卒中、房顫最新治療指南及房顫治療的未來方向做了專題演講。其內容新穎豐富,具有權威性,尤其是對剛剛出現的新藥介紹,開擴了與會者的眼界。

  Win-Kuang Shen教授認為,房顫的處理方案可以從室率控製、維持竇律及預防卒中三方麵著手。控製室率與控製節律一直是臨床爭論不休的話題,Shen教授稱,房顫的節律控製原則在臨床試驗中並沒有得到相應印證,對房顫伴心衰患者的臨床試驗結果強調了室率控製比節律控製更有臨床意義。雖然美國心髒病學會/美國心髒學會/歐洲心髒病學會(ACC/AHA/ESC)《2006房顫患者治療指南》對維持竇律所采用的治療方法有很詳細的說明,但最新的研究證據卻表明,對房顫的臨床處理方法更傾向於室率控製,而維持竇律這一治療策略卻因種種主客觀因素未能在臨床實踐中大彰其效。

  他的結論是:室率控製應當被作為房顫伴心衰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

  黃從新教授認為,既往對AAD評價體係的觀點需要改變。一個理想的AAD必須具備三個要素:第一,必須能夠有效遏製相應的心律失常;第二,必須能夠降低心律失常性死亡率;第三,盡可能降低總死亡率。

  他說,目前抗心律失常西藥已經陷入困境。文獻顯示,所有作用於單離子通道的藥物均未能在遏製心律失常的同時降低心律失常的死亡率或總死亡率,甚至反而升高死亡率。對多離子通道阻滯劑(如胺碘酮)的評價也處於尷尬的境地,既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其可遏製心律失常及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率或總死亡率,也沒有充分的依據說明它升高了死亡率。雖然β受體阻滯劑在抗心律失常的同時可降低死亡率,但其仍有許多非適應證,如心動過緩、血壓偏低等。這就迫使我們一定要在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方麵尋找新的出路。

關鍵字:心律失常,心電生理,藥物,AAD,節律,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