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也逐漸突顯,關於青少年抑鬱、自殺的新聞層出不窮,令人惋惜,快速發展的城市沒有給我們足夠的時間來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華盛頓州立大學護理學院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網絡公開》(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項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顯示,盡管農村青少年的自殺率較高,但獲得心理健康服務的機會減少了。2014年至2017年,美國15-19歲青少年的自殺率每年增加10%。農村青年的自殺率高於城市青年,這種地域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從2010年至2018年,農村地區10-19歲青少年的自殺率比城市地區快1.5倍。
農村青少年自殺死亡的比例較高,但相應的心理健康服務的分布和獲取還遠遠達不到社區的需求。改善農村地區的心理保健服務,同時采取幹預措施,提高人們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認識,並減少青少年自殺的發生率,對於解決城鄉青年自殺的差異至關重要。
青春期(10-19歲)是發展和維持對精神健康至關重要的社交和情感習慣的關鍵時期。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12億青少年(10-19歲)群體中,約20%存在心理健康問題;青少年群體遭受的疾病和傷害中,約16%由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然而,令人震驚的是,70%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兒童和青少年沒有在早期得到適當的幹預。
根據我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2019年12月發布的 《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其中,有 30% 的兒童青少年出現過抑鬱症狀,有10%左右的兒童青少年出現過不同程度的焦慮障礙。
在痛惜之餘,我們往往會問,到底經曆了怎樣的痛苦,導致了他/她們毅然決然地踏上絕路?!每個人都有情緒的“海底”,但並非每個人都能體會到情緒的“絕望”。當回歸到最本質的生命曆程,遺傳基因和成長環境(家庭、學校、社會)是決定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2022年12月14日,杜克大學和達勒姆退伍軍人管理局的研究人員對軍人進行了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四種“自殺基因”的存在讓我們中的一些人與生俱來就容易有自殺的念頭,包括ESR1、DRD2、DCC和TRAF3,這意味著自殺行為與遺傳因素之間存在聯係。
01ESR1
ESR1是一種雌激素受體,此前已被確定為PTSD和抑鬱症的致病性基因,也是退伍軍人自殺行為的危險因素。雌激素也被懷疑是造成抑鬱症發病率性別差異的原因之一,是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死於自殺的根本原因。ESR1的缺失對男性的腦組織產生影響。
02DRD2
DRD2是一種與愉悅和幸福感相關的多巴胺受體,與自殺企圖、精神分裂症、情緒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危險行為和酒精藥物濫用有關。
03DCC
DCC在人的一生中都在腦組織中表達,它與多種精神疾病有關,自殺的人大腦中DCC含量顯著升高。
04TRAF3
TRAF3與反社會行為、藥物濫用和多動症有關。藥物鋰是雙相情感障礙的金標準治療方法,可以降低自殺風險,因為它可以調節TRAF3和其他幾種炎症基因的表達。
研究者表示,“這些基因的變異並不一定能讓人出現自殺行為,但是要明白,有這些基因變異的人在麵對生活難題時自殺風險可能會增加。雖然基因相對於其他因素隻占很小的部分,但我們需要更好地理解導致一個人自殺行為的生物途徑。自殺每年造成70多萬人死亡,是15歲至29歲人群死亡的第四大原因。我們知道的越多,就能更好地防止這些悲劇的發生。”
除此之外,親子關係、學習壓力過大、校園霸淩、情緒障礙、青少年品行障礙、網絡遊戲成癮等問題,也是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問題無疑會對青少年成長過程造成不可逆的身心傷害,不同程度地影響青少年性格、人格與價值觀形成,更重要的是,這些問題可能導致自殺。WHO數據顯示,自殺是15-19歲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這些人中近90%的青少年生活在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國家。
消防安全基本常識告訴我們:“隱患險於明火,防範勝於救災”,火災之後還可以重建,但人的心理一旦發生了嚴重的疾病,很有可能會造成終身的遺憾。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預防勝於治療,在早期重視心理體檢,加強心理幹預,著眼於兒童青少年的健康發展。
我們需要像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一樣對待他們的心理健康,給予他們更多積極的引導,並在需要時尋求專業幫助。如果你關注到孩子有以下這些信號:
1、常常情緒低落或易怒
2、過度焦慮或擔心
3、害怕和恐懼、經常做噩夢
4、害怕與人交往、總想獨處
5、聽到聲音或看到不存在的東西
5、不能靜坐、不能集中注意力
7、每天需要多次清洗、清潔物品或某些重複行為
8、談到自殺或死亡
9、傷害他人或動物、有暴力傾向
10、飲食或睡眠習慣有重大改變
11、對朋友或平時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
12、輟學或成績較差
如果覺察到了這些跡象,比起任何建議,我們更應該做的是:
1、傾聽、看見痛苦,讓 ta 說出自己的感受。不是否認、不是說教,不是指責,而僅僅是「不一定懂,但我與你在一起」的感覺。
2、直接問:你是否在考慮自殺?
世界衛生組織(WHO)關於自殺的研究顯示,讓自殺最終發生的關鍵原因之一是:對自殺和尋求幫助的恥感(以及心理健康不良、獲得醫療服務方麵的障礙、容易獲得自殺工具、不負責任的媒體報道和社交傳播)。直接問,相當於告訴 ta:自殺是一個可以談論的話題。可以談,才擁有了幹預的可能。
3、尋求專業機構援助
心理健康是一個連續狀態,可能包括幸福的時刻和痛苦的時刻。我們都可能發現自己處在這一連續過程中的不同狀態。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經曆抑鬱、失控、絕望的情緒。如果你需要心理健康支持,可以撥打以下電話號碼:
1)12355:共青團組織為青少年提供專業心理健康支持與法律服務的免費熱線
2)12320:提供公共衛生谘詢,包括心理健康支持的免費熱線
在幫助青少年茁壯成長的過程中,WHO發布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和預防幹預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旨在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預防精神疾患。該指南就促進性和預防性青少年精神衛生幹預措施製定了以下五項建議:
1、應向所有青少年提供普遍提供的心理社會幹預。
這些幹預措施促進積極的心理健康,預防和減少自殺行為,精神疾患(如抑鬱、焦慮),攻擊性、破壞性和對抗性行為,物質使用。
建議強度:強。
證據確定性:低。
重要說明:根據現有證據,幹預措施應涵蓋社會和情感學習,其中可能包括以下組成部分:情緒調節、解決問題、人際交往技能、正念、自信和壓力管理。
理由:證據的確定性經常被降級,因為研究易受偏倚風險的影響,這是由於難以對幹預措施實施盲法以及依賴自我報告的結果,這兩種情況在這些類型的幹預研究中都很常見。然而,盡管證據 的確定性低,但由於研究結果的相對一致性以及顯著的益處大大超過潛在的危害,還是提出了強 烈建議。此外,對價值觀、可行性和成本效益的考量進一步支持了該建議。與需要進行篩查的幹 預措施相比,學校中的普遍幹預措施可能更容易實施,並且不太可能造成汙名化。當在學校實施 時,幹預措施可能有助於覆蓋很大一部分青少年,並針對一係列廣泛的風險因素,同時培養基本 技能以促進精神衛生和預防危險行為。
2、應向受人道主義緊急情況影響的青少年提供心理社會幹預。
這些幹預措施特別有益於預防精神疾患(與壓力特別相關的抑鬱、焦慮和障礙),可考慮這些幹預措施以減少這些人群的藥物使用。
建議強度:就減輕精神疾患症狀和/或預防精神疾患(與壓力特別相關的抑鬱、焦慮和障礙)而言是強烈建議,就藥物使用而言是有條件建議。
證據確定性:低。
重要說明:過去和現在對麵臨人道主義緊急情況的青少年的支持包括廣泛的心理社會幹預。這反 映了涉及緊急事件的經曆的異質性。因此,謹慎解讀研究結果非常重要。現有證據表明,壓力管理、放鬆策略和對實施者福祉的關心是與有效性最相關的幹預組成部分。對於遭受嚴重創傷的青 少年,針對創傷的認知行為療法在減輕抑鬱、焦慮和壓力症狀方麵顯示出積極的效果。基於 群體的認知行為療法幹預措施對其他遭遇有壓力的事件的青少年的症狀顯示出積極的影響。
理由:證據的確定性經常被降級,因為研究易受偏倚風險的影響,這是由於難以對幹預措施實施 盲法以及依賴自我報告的結果,這兩種情況在這些類型的幹預研究中都很常見。然而,盡管證據 的確定性低,還是強烈建議采取心理社會幹預措施來減輕精神疾患症狀。理由是臨床方麵的預期 益處大於潛在危害。此外,對重要價值觀、公平和可行性的考量表明,預防精神疾病的規劃應優 先考慮麵臨人道主義緊急情況的青少年。
證據支持所有青少年都應該受益於普遍提供的心理社會 幹預的理念。在麵臨人道主義緊急情況的青少年中,精神疾患的發病率很高,而且在這些環境中 存在巨大的治療缺口,這使得對該人群實施心理社會幹預的理由更加令人信服。然而,鑒於經曆 和環境各異,考慮青少年的個人情況和麵臨的風險是很重要的。 大多數研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進行的,三分之一的研究調查了由非專家提供的幹預。因 此,調查結果與大多數麵臨人道主義緊急情況的青少年生活的環境直接相關。
3、應當考慮對懷孕青少年和青少年父母進行心理社會幹預,特別是為了促進積極的心理健康(心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和提高入學率。
建議強度:有條件的。 證據確定性:低。
重要說明:根據現有證據,可以考慮為懷孕少女和未成年母親製定認知行為技能培養規劃。
4、應向有情緒症狀的青少年提供指征性心理社會幹預。
建議強度:就減輕抑鬱/焦慮症狀和/或預防精神疾患(抑鬱和焦慮)以及促進積極的心理健康而言是強烈建議。就提高入學率而言是有條件的建議。
證據確定性:極低。
重要說明:根據現有證據,可以考慮對有情緒症狀的青少年實施基於群體的認知行為療法。
理由:證據的確定性經常被降級,因為研究易受偏倚風險的影響,這是由於難以對幹預措施實施 盲法以及依賴自我報告的結果,這兩種情況在這些類型的幹預研究中都很常見。然而,提出了一項強烈建議以便在有情緒問題的青少年中減輕抑鬱和/或焦慮症狀和/或預防精神疾患(抑鬱和焦慮)以及促進積極的心理健康。
盡管證據的確定性非常低,但還是提出了這項建議。原因是利大 於弊。此外,對重要價值觀、公平和成本效益的考量證明有理由投資於針對這一高危群體的幹預 措施。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不佳是生命後期身心健康問題的一個關鍵風險因素。對已經表現出情 緒問題的青少年進行早期幹預,已被證明對於防止心理健康問題惡化以及優化健康和生活軌跡至關重要。
5、應該向具有破壞性/對抗性行為的青少年提供指征性心理社會幹預。
這些幹預措施可以減少攻擊 性、破壞性和對抗性行為,預防精神疾患(抑鬱和焦慮),促進積極的心理健康。應謹慎實施幹 預措施,避免具有破壞性和對抗性行為的青少年增加藥物的使用。
建議強度:有條件的。
證據確定性:極低。
重要說明:根據現有證據,對有行為障礙風險或被診斷患有行為障礙的青少年的有效心理社會幹預措施通常包括:基於社會學習方法的父母培訓,以及青少年的社會、認知、問題解決和人際交 往技能培訓。幹預措施還可以包括基於社會學習模式的針對青少年及其父母的多模式幹預。
2019年我國提出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為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提出相關指導建議。
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提升人類的福祉,青少年無疑是世界發展的中堅力量,願每個孩子都能被父母和社會所關注,給予溫柔的引導。願我們都能尊重生命!願我們都能找到人生真正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