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社會中,人們形成了以依戀、義務和相互反應為特征的“厚”關係。對嬰兒在共用餐具、接吻或其他涉及分享唾液的互動活動進行研究,發現嬰兒能夠通過共享唾液辨別親密關係。
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嬰兒起初是不知道哪些關係是親密的、有義務的,所以他們會使用行為線索來推斷不同類型的社會關係。人們通常將關係分為“親”和“疏”兩種,“親”關係的特點是強烈的依戀、義務、相互回應和一種合一的感覺,這種感覺是基於共同的身體物質,他們通常存在於近親之間。“疏”關係是相對於“親”關係而言,即膚淺普通的交誼,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心理層麵和身體距離的疏遠。
實驗流程與結果;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應用發展科學的實驗技術來測試兒童、學步兒和嬰兒是否能區分各種類型的關係,以及共享唾液是否可以成為他們識別親密關係的線索。相關研究結果以“Early conceptsof intimacy: Young humans use saliva sharing to infer close relationships”為題在Science發表。
在第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讓年幼的兒童(5-7歲)觀看一係列卡通人物之間的互動,場景如下“一個站在草地上的女孩,一邊喝果汁,一邊玩玩具,當女孩家人和朋友過來後,詢問女孩應該和誰分享食物和玩具。”74%的孩子選擇了家人,這說明了年幼兒童認為唾液共享應發生在核心家庭中。
第一項實驗流程(圖源:Science)
接下來,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了學步兒(16-18月)和嬰兒(8.5-10月)對共享唾液和社會行為的認知。他們讓這些孩子觀看了一段視頻,在視頻中,一個藍色人偶交替地與一位女演員吃同一個橘子(意味著唾液共享),並與另一位女演員玩球。然後,藍色人偶坐在兩位女演員之間,表現出悲傷痛苦的表情。當看到有人處於痛苦中時,大約80%的參與者會看著之前和人偶分享食物的人,希望這個人能夠去安慰人偶。
第二項實驗模擬(圖源:Science)
這種現象也適用於其他共享唾液的現象中,為了更能具體的關注唾液的作用,女演員與人偶進行了嘴對嘴互動和額頭對額頭互動。當這位女演員站在兩個人偶之間表現痛苦時,學步兒和嬰兒更多地看向與其分享唾液的人偶。因此,幼兒認為共享唾液的關係比其他關係更密切。
第二項實驗互動(圖源:Science)
另外,這些互動實驗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就已開展,在疫情之後研究人員利用網絡招募了較多的兒童群體,通過線上實驗也收集到了更多的實驗數據,這些數據同樣也證實了,與遇到的其他人(如朋友或者保姆)相比,嬰幼兒更有可能與關係密切的人(如親戚)進行唾液分享。最後,一項人種學分析表明,在世界各地,區別“親”與“疏”關係是人類幼兒的一種普遍行為,而唾液共享是作為“親”關係的一個可靠線索。
但共享唾液為何能成為辨別親密
關係的可靠線索呢?
與陌生人交換唾液很可能會引起反感,但是如果是親密關係的人共享唾液,情況就不是這樣了。有人提出,厭惡情緒的進化是為了預防疾病的傳播,比如當一個人接觸到另一個人帶病毒的體液時就可能會引發疾病。
在本研究中,Thomas等人的發現跨越了學科界限,讓人們深刻地意識到了,唾液共享在幼兒理解人類社會關係方麵有獨特作用。
總之,Thomas及其同事通過互動模擬和視頻動畫等實驗方法,最終發現兒童、學步兒和嬰兒認為共享唾液的關係比其他關係更密切;年幼兒童認為唾液共享發生在核心家庭中,而學步兒認為唾液共享的人能夠在痛苦中相互回應。這些發現不僅闡明了幼兒對其周圍社會結構的理解,還證實了幼兒對親密關係的期望方式。
End
參考資料:
[1]Thomas AJ,Woo B,Nettle D, et al.Early concepts of intimacy: Young humans use saliva sharing to infer close relationships. Science. 2022 Jan 21;375(6578):311-315. doi: 10.1126/science.abh1054. Epub 2022 Jan 20. PMID: 3505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