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絡對人體外周血EPC增殖、遷移和黏附功能的影響(二)

作者: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8-07-03

  A2

  (上接6月26日A7版)

  7. 內皮祖細胞黏附能力測定

  同上搜集貼壁細胞,懸浮於500 μl培養液中,計數並將同等數目的內皮祖細胞(EPC)接種於包被人纖維連接蛋白培養板,在37℃ 5% CO2飽和濕度培養箱中培養30分鍾,計數貼壁細胞。

  1. 內皮祖細胞的鑒定

  培養4 d後,洗去未貼壁細胞,可見典型細胞集落,中間為大量圓形細胞,外周為紡錘形細胞,向外擴散,7 d後形成梭形內皮樣細胞。用Dil-acLDL和F1TC-UEA-I對細胞染色後,通過激光共聚焦顯微鏡鑒定,UEA-I和Dil-acLDL雙染色陽性細胞被認為是正在分化的EPC(圖1,見上期)。

  圖2顯示,流式細胞儀示,貼壁細胞CD34陽性表達率為69.7%±6.5%(n=5),CD133陽性表達率為80.4%±8.3%(n=5),對照組CD34陽性表達率為72.7%±7.5% (n=5),CD133陽性表達率為2.7%±1.7%(n=5),而CD133陽性表達明顯缺失。

  2. 內皮祖細胞的生長及形態學改變

  倒置顯微鏡下動態觀察可見,在培養的第2天開始出現內皮細胞成簇現象,第4天細胞由圓形轉變為梭形貼壁細胞,第7天成為紡錘形、鵝卵石樣的單層細胞,呈條索狀或管狀分布,對照組細胞間隙較大。通心絡組細胞間隙較對照組縮小,細胞生長較快,細胞量較多。

  3. 通心絡對外周血內皮祖細胞遷移功能的影響

  通過transwell小室(孔徑8 μm)檢測通心絡對外周血EPC遷移功能的影響。結果顯示(表1,圖3),不同濃度通心絡組均改善了外周血EPC的遷移功能,其中100 μl 濃度的作用最為顯著(23.2±1.7對15.3±2.0 ,P<0.01)。但在 200 μl組遷移能力低於其他各組,提示較高濃度的通心絡對細胞存在一定毒性作用。采用100 μl的通心絡進行時效作用的研究,結果顯示(表2,圖4),通心絡呈時間依賴性地增強EPC遷移能力,36 h達到高峰。Transwell小室檢測通心絡與對照組培養7d的EPC遷移功能研究顯示(圖5),100 μl通心絡組較對照組EPC遷移數明顯增加(cells×200)。

  4. 通心絡對外周血內皮祖細胞黏附功能的影響

  不同濃度通心絡36 h對外周血EPC遷移和黏附的影響研究顯示(表1,圖6),各個不同濃度通心絡組均改善了EPC的黏附功能,在100 μl時最為顯著(43.8±4.7對28.5±4.7, P<0.01)。但在 200 μl組黏附能力低於其他各組,提示較高濃度的通心絡對細胞有一定的毒性作用。100 μl通心絡對外周血EPC黏附能力影響的時效關係研究結果顯示(表3,圖7),通心絡增強EPC黏附能力的作用呈時間依賴性,6 h貼壁細胞數開始顯著增加(P<0.05),36 h達到高峰(P<0.01)。 

  研究者認為,通心絡影響EPC數量和功能的確切機製尚未明確。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通心絡可減少EPC的凋亡 通心絡可明顯抑製缺氧引起的血管內皮細胞Caspase-3活性增高並減少缺氧所誘導的動脈內皮細胞凋亡;②通心絡可能通過增加NO、NOS水平,增加其生成和生物利用度,減少ox-LDL產生,降低內皮素濃度,從而對血管舒縮的調節、內皮細胞黏附分子的表達起到關鍵作用;③通心絡為中藥複方製劑,體現的是一種綜合作用,亦可能通過其他信號傳導途徑調節EPC的分化和增殖。這尚待進一步研究。

  研究結論為:不同濃度通心絡均可改善EPC的遷移能力和黏附能力,在100 μl時作用36 h影響最為顯著(P<0.01)。這提示,通心絡具有顯著改善人外周血EPC遷移和黏附能力的作用,在一定濃度範圍內呈明顯時效與量效關係。

  依據中醫絡病理論研製的中藥通心絡具有益氣活血、通絡止痛,使氣旺血行、脈絡暢通的功效。已有研究證實通心絡能顯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促進NO的合成,穩定斑塊,延緩動脈粥樣硬化進程,故通心絡膠囊能改善冠心病心絞痛症狀,改善內皮舒張功能,改善心肌缺血,目前已廣泛應用於臨床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但通心絡對內皮細胞的保護作用機製尚不明確。內皮功能穩定與冠心病密切相關,內皮細胞的再生和增殖作用在動脈粥樣硬化的修複和血管再狹窄中亦起重要作用。因而他們設想通心絡可能通過影響EPC參與內皮的修複以改善心血管疾病的臨床症狀和預後。

  (未完待續) 

關鍵字:細胞,EPC,黏附,遷移,濃度,通心絡,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