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22年度精神心理科盤點

作者:AlexYang 來源:MedSci 日期:23-01-13

精神心理科主要為神經症,包括焦慮症、恐怖症、強迫症、疑病症,以及軀體形式障礙,還有一些分離轉換障礙。常見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症,臨床上還接待很多心理谘詢。治療的手段有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梅斯醫學小編整理了2022年精神心理疾病的一些重磅研究進展,與大家一起分享學習!

【1】重度抑鬱症和雙相情感障礙與大麻使用障礙的共病情況

在美國,大麻使用障礙(CUD)正在增加。理清情緒障礙和CUD合並的潛在機製可能有助於預防CUD。為了研究CUD和情緒障礙亞型的共同發生和家族聚集情況,來自美國的學者開展了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AMA PSYCHIATRY雜誌上。

研究發現,患者(55[9.4%])的CUD與親屬的CUD增加有關(OR=2.64;95%CI,1.20-5.79;P = .02)。原告(72人[12.3%])的雙相情感障礙II(BP-II)也與親屬中CUD的風險增加有關(aOR=2.57;95%CI,1.06-6.23;P=0.04)。然而,原告中的雙相情感障礙I(114[19.5%])和重度抑鬱症(192[32.8%])與親屬中的CUD沒有顯著關聯。在親屬中,CUD與BP-II(aOR=4.50;95%CI,1.72-11.77;P = .002)、重度抑鬱症(aOR=3.64;95%CI,1.78-7.45;P < .001)和平均(SD)年齡(有CUD的42.7 [12.8] 歲 vs 無CUD的50.3 [18.3] 歲;aOR=0.98;95%CI,0.96-1.00;P = .02)相關。BP-II與CUD的家族性聚集因合並焦慮症而減弱。研究結果證實了CUD的家族聚集性。患有BP-II的親屬中CUD的風險增加,表明CUD可能與BP-II有共同的基礎病症。再加上抑鬱症和狂躁症在CUD發病方麵的時間優先性,這些發現突出了BP-II幹預作為CUD預防的潛在作用。

詳細見:JAMA PSYCHIATRY:重度抑鬱症和雙相情感障礙與大麻使用障礙的共病情況

【2】高劑量VitB6可能緩解焦慮和抑鬱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服用高劑量維生素 B6 補充劑可能有助於減輕焦慮和抑鬱的感覺。 來自英格蘭雷丁大學的研究人員David Field 報告說,服用 50 倍於每日推薦劑量的年輕人報告說,一個月後焦慮和抑鬱的感覺減輕了。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Human Psychopharmacology: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雜誌上。

結果發現,維生素 B6 補充劑減少了自我報告的焦慮並誘導了減少抑鬱的趨勢,以及增加了視覺對比度檢測的環繞抑製,但並沒有可靠地影響其他結果測量。 維生素 B12 補充劑產生了焦慮和視覺處理變化的趨勢。研究作者總結道:"為了使這成為一個現實的選擇,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確定其他有益於心理健康的基於營養的幹預措施,從而在未來將不同的飲食幹預措施結合起來以提供更好的結果。" "一個潛在的選擇是將維生素 B6 補充劑與認知行為療法等談話療法相結合,以提高其效果。"

詳細見:Hum Psychopharmacol:高劑量VitB6可能緩解焦慮和抑鬱

【3】賽洛西賓(psilocybin)可有效治療重度抑鬱症

重度抑鬱症 (MDD) 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影響全球超過 3 億人。同時,抑鬱症是導致殘疾的第一大原因,抑鬱症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對風險是普通公眾風險的 1.7 倍。盡管有針對抑鬱症的藥物療法,但這些藥物療效有限,且會產生不良反應,並且與患者的依從性有關。

該隨機對照的臨床試驗是在馬裏蘭州巴爾的摩市約翰霍普金斯灣景醫學中心的迷幻和意識研究中心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隨機參與者中,27 人中有 24 人 (89%) 完成了幹預以及第 1 周和第 4 周的評估。該人群的平均 (SD) 年齡為 39.8 (12.2) 歲,平均 (SD) 基線 GRID-HAMD 評分為 22.8 (3.9)。即刻治療組在第 1 周和第 4 周的平均 (SD) GRID-HAMD 評分(8.0 [7.1] 和 8.5 [5.7])在統計學上顯著低於第 5 周和第 8 周的評分(23.8 [5.7]和23.5 [6.0])。QIDS-SR 記錄發現治療組從基線到第 1 天後平均 (SD) 抑鬱評分的快速下降(16.7 [3.5] vs 6.3 [4.4];P<0.001),在第 4 周的隨訪中仍顯著降低(6.0 [5.7];P<0.001)。在整個樣本中,第 1 周的 17 名參與者 (71%) 和第 4 周的第 17 名參與者 (71%) 對幹預有臨床顯著反應(GRID-HAMD 評分降低≥50%)。本項研究結果表明,賽洛西賓(psilocybin)可有效治療 MDD,從而再次驗證了先前對抑鬱症患者進行這種幹預的研究以及對難治性抑鬱症患者進行的非隨機研究的結果。

詳細見:JAMA Psychiatry:賽洛西賓輔助治療對重度抑鬱症的影響

【4】致幻蘑菇治療抑鬱症的效果

有些蘑菇還含有致幻毒素,使人產生繽紛如夢境的幻覺,它們含有的裸蓋菇素(psilocybin,也叫賽洛西賓),會在攝入後幾個小時內讓人產生視聽幻覺,是一種具有神經致幻作用的神經毒素。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了臨床研究論文,調查了賽洛西賓合成製劑單次給藥(劑量分別為25mg、10mg、1mg作為對照)治療成人難治性抑鬱症患者的安全性和抗抑鬱症效果。

233名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分為三組,接受劑量分別為25mg(79人)、10mg(75人)、1mg作為對照(79人),結果顯示,這三組的抑鬱症狀均有所改善,高劑量組(25mg)初步改善效果最好。治療三周後,37%的高劑量組患者有了實質性的改善。但這些效果不如標準抗抑鬱藥物的效果好,而且效果在接下來的幾周逐漸減弱,治療後三個月時,20%的高劑量組患者仍有明顯改善。總的來說,這項在難治性抑鬱症患者中進行的2期臨床試驗顯示,與1mg劑量相比,裸蓋菇素25mg單次給藥在3周時顯著降低了抑鬱評分,但可引起副作用。需要更大規模、持續更長時間的試驗確定其治療抑鬱症的療效和安全性。

詳細見:NEJM:迄今最嚴格臨床試驗,揭示致幻蘑菇治療抑鬱症效果

【5】內側前腦束上外側支深部腦刺激治療難治性抑鬱症後的代謝變化與臨床反應相關

抑鬱症是一種非常普遍和令人衰弱的疾病,影響著全球數百萬人,盡管采用多種治療方法,但仍有高達30%的患者沒有獲得緩解。對內側前腦束上外側支進行深部腦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是治療難治性抑鬱症的一種有效療法,可提供快速的抗抑鬱效果。Molecular Psychiatry刊發了Christopher RConner等的研究文章,該研究小組使用18F -氟脫氧葡萄糖-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來識別10例患者植入DBS後12個月的腦代謝變化,並將其與基線相比。

結果發現,PET成像顯示雙側尾狀核、中腦背側丘腦和背側前扣帶回皮質代謝在術後6個月和12個月明顯下降。術後12個月,左側腹側前額葉皮質代謝也明顯下降。 12個月時右尾狀核代謝減少與MADRS平均減少顯著相關。概率性DTI模型顯示,這種代謝變化沿皮質邊緣節點在結構上連接到DBS的目標部位。總之,這些觀察到的DBS後的代謝變化與臨床反應相關,為未來的研究如何詳細闡述這些數據以創建預測反應的生物標誌物提供了見解,而這一研究的發展可能需要多模態成像分析。

詳細見:Molecular Psychiatry:內側前腦束上外側支深部腦刺激治療難治性抑鬱症後的代謝變化與臨床反應相關

【6】電休克療法與重度抑鬱症住院患者的自殺風險

電休克療法(ECT)適用於嚴重的抑鬱症,包括帶有精神病、緊張症和/或自殺風險升高的抑鬱症。然而,ECT與自殺風險的關係並不確定。研究調查了ECT與單相重度抑鬱症患者的自殺風險之間的關係。

研究包括28557名患者(平均[SD]年齡,ECT組,55.9 [18.4]歲;非ECT組,45.2 [19.2]歲;15 856名女性[55.5%])。在每組5525名患者的匹配樣本中,ECT組的62名患者(1.1%)和非ECT組的90名患者(1.6%)在12個月內死於自殺(HR=0.72;95%CI,0.52-0.99)。電休克療法與有精神病特征的患者(HR=0.20;95% CI,0.08-0.54)和45-64歲(HR=0.54;95% CI,0.30-0.99)或65歲或以上(HR=0.30;95% CI,0.15-0.59)的自殺風險下降顯著相關,但與44歲或以下的患者無關(HR=1.22;95% CI,0.68-2.16)。本隊列研究的結果支持繼續使用ECT來降低住院的嚴重抑鬱症患者的自殺風險,特別是那些年齡超過45歲的患者和有精神病亞型的患者。

詳細見:JAMA子刊:電休克療法與重度抑鬱症住院患者的自殺風險

【7】多模態神經影像學預測重度抑鬱症患者非自殺性自傷的腦環路

重度抑鬱症(MDD)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普遍的精神疾病,具有破壞性的社會和個人後果,每年影響全世界超過3.5億人。盡管在了解MDD方麵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在該疾病的神經病理學及其病理生理學方麵仍有許多未知數,其臨床特征各不相同。

來自我國武漢大學的學者調查了NSSI與MDD患者的大腦功能和結構的關係。結果顯示,與HCs相比,有NSSI病史的MDD患者表現出明顯的右殼核灰質體積(GMV)、右上眶額葉皮質ReHo、左蒼白球和殼核-中心功能網絡差異。與沒有NSSI的MDD受試者相比,過去有NSSI的受試者表現出明顯的右顳上回(STG)GMV、右舌回ReHo、sigma和全局效率,以及小腦-中心功能網絡差異。在預測MDD患者的NSSI行為方麵,右STG GMV和小腦-中心功能網絡比其他因素更重要。綜上,有NSSI史的MDD患者在與情緒、疼痛調節和體感係統相關的區域有自發的大腦活動和結構失調。重要的是,右STG GMV和小腦環可能在MDD患者的NSSI中發揮重要作用。

詳細見:Nature子刊:多模態神經影像學預測重度抑鬱症患者非自殺性自傷的腦環路

【8】一個新的導致暴飲暴食和肥胖的基因突變

血清素(Serotonin),即五羥色胺(5-HT),是大腦中產生的一種化學物質,它是一種神經遞質,將信息從大腦的一個部分傳遞到另一個部分。5-HT通過與攜帶其受體的腦細胞結合來傳遞信息,這些腦細胞參與各種功能,包括情緒、食欲和一些社會行為等。

劍橋大學 I. Sadaf Farooqi 團隊與貝勒醫學院徐勇團隊合作,首次發現編碼五羥色胺2C受體(5-HT2CR)的HTR2C基因的缺失突變會導致肥胖和適應不良行為。首次揭示了5-HT2CR參與調控人類的食欲、體重和行為,並進一步揭示了背後的機製。這項研究對於兒童嚴重肥胖具有重要的診斷和治療意義。研究團隊通過對2548名嚴重肥胖患者和1117名非肥胖對照組進行外顯子測序,在19名不相關人群(3名男性和16名女性)中發現了編碼五羥色胺2C受體(5-HT2CR)的HTR2C基因的13個罕見基因突變。這些基因突變的進一步鑒定顯示,其中11種突變導致受體的功能喪失。這些攜帶了HTR2C基因功能缺失突變的人有嚴重的嗜食症,以及某種程度的適應不良行為和情緒不穩定,包括強烈的情緒變化,例如無法控製的笑或哭,或高度易怒或脾氣暴躁。

詳細見:Nature Medicine:徐勇團隊揭示一種導致暴飲暴食和肥胖的新型基因突變

【9】精神生物飲食可減輕壓力

隨著人們認識到腸道菌群參與大腦過程、心理健康和認知功能,通過操縱菌群為大腦功能帶來益處的令人興奮的機會已經成為焦點。在這方麵,"精神生物"一詞被創造出來描述任何導致細菌介導的對大腦影響的外源性幹預。因此,益生菌和益生元作為精神生物製劑在動物和人類研究中都顯示出了良好的結果。Kirsten Berding等調查了一種精神生物飲食(富含益生元和發酵食品)對健康人群的微生物概況和功能以及心理健康結果的影響。

結果發現,1. 心理生物飲食的幹預導致感知壓力的減少(飲食32% vs對照組17%),但兩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同樣,壓力的生物標記也沒有受到影響。此外,對飲食的堅持程度越高,感知壓力的減少越明顯。雖然飲食幹預隻引起了微生物組成和功能的細微變化,但觀察到40種特定的糞便脂和尿色氨酸代謝物的水平發生了顯著變化。 最後,在精神生物飲食組中,微生物波動率與感知壓力分數的更大變化有關。這些結果強調,飲食方法可以減少感知壓力。使用以微生物群為目標的飲食來積極調節腸道-大腦的交流,有可能減少壓力和壓力相關的疾病,但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調查潛在的機製,包括微生物群的作用。

詳細見:Mol Psychiatry:精神生物飲食可減輕壓力

關鍵字:精神心理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