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精神病學學術交流的橋梁

作者: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 易文英 劉哲寧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9-12-29

  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八次全國學術會議於10月21日~25日在湖南長沙召開,來自全國各省市、港澳台地區及國外近1600名代表參加。 

  大會交流論文600多篇,內容涉及精神疾病發病率,汶川大地震災民精神健康,移民、家庭暴力對心理的影響,對精神疾病患者歧視的調查,以及對精神分裂症、焦慮抑鬱症、兒童精神疾病、阿爾茨海默病(AD)等常見精神疾病發病機製及防治的研究。

亞學科交流

流行病學

  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是年會主要內容之一。目前我國成人精神疾病時點患病率約14.8%,這說明精神疾病已成為突出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 

  一項18歲以上人群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表明,精神障礙現患病率17.9%,單病種排名前兩位為酒精使用障礙(3.16%)和重度抑鬱症(2.73%)。 

  另有調查表明,18歲以上人群睡眠質量問題的發生率為15.2%,且隨著年齡增加,睡眠問題越來越突出。 

網絡精神醫學

  網絡精神醫學引起參會者極大興趣,其範圍不僅局限於研究過度使用網絡造成的不良後果,還包括如何更好地通過網絡媒體傳播精神醫學知識,使更多精神科專業人員及時了解學科進展,以及在網絡上通過心理評估量表進行心理健康評估和分析。參會者認為,“網絡成癮”一詞存在爭議,需慎重使用。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與AD的鑒別診斷

  對老年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與AD的研究表明,每年平均有10%~15%的MCI發展為AD,MCI是AD早期診斷和幹預的重要研究對象,但目前尚無統一的MCI診斷標準。 

  對MCI認知功能損害程度的評估表明,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比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更敏感。 

  也有研究通過彌散張量成像、MMSE、全套神經心理測驗等指標進行分析,以期鑒別正常老年人、MCI和AD患者。結果表明,頂葉白質的完整性可有效區分MCI患者與正常老年人,而短時記憶可有效區分輕度AD和MCI患者。 

焦慮障礙與雙向情感障礙

焦慮障礙對綜合醫院8487例就診者焦慮障礙的患病率和診斷分布研究發現,焦慮障礙是綜合醫院就診患者的常見問題,以廣泛性焦慮障礙(GAD)居多,至少一種焦慮障礙現患病率為8.57%。 

雙相情感障礙該專題介紹了重度抑鬱症患者雙相情感障礙患病率調查的全球多中心研究。以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為診斷標準,重度抑鬱症患者中雙相情感障礙患病率約為16%,而采用輕躁狂症狀自評量表(HCL-32),重度抑鬱症患者中雙相情感障礙患病率約為51%。這提示,當診斷重度抑鬱症時要考慮患者是否為雙相情感障礙,以免影響治療。

創傷後應激障礙與精神分裂症

創傷後應激障礙對汶川大地震後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發生率的調查以及社會心理幹預仍是熱點課題之一。

  研究表明,慢性PTSD患者腦部有神經生物學改變和記憶提取功能損害。另有研究表明,震後9個月青年人抑鬱和焦慮症狀發生率顯著高於老年人,而老年人PTSD症狀較青年人突出。

  震後移居日照兒童的心理障礙追蹤研究結果提示,心理社會幹預可有效減少災區兒童PTSD發生。而對移居其他地區兒童的心理健康影響及隨訪發現,震後4個月,抑鬱發作、PTSD及自殺發生危險增加。

  綜合心理治療可較好緩解震後患PTSD小學生的症狀,近期療效好。

  另有研究表明,從事抗震救災一線工作的軍人,震後6個月PTSD患病率達6.53%。

精神分裂症王傳躍教授在《精神分裂症治療現狀與展望》報告中指出,恢複社會功能是對精神分裂症的治療目標,這不僅需要急性期藥物有效劑量維持治療≥6個月,而且需要進行心理、社會等全方位幹預,幫助患者減少複發、恢複自知力、改善社會功能。

  一項研究比較了利培酮口服液聯合口服氯硝安定與氟呱啶醇治療精神分裂症急性激越症狀的療效。結果表明,二者療效相當,但利培酮組患者依從性較好,不良反應較少。多項研究表明,綜合治療可改善穩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狀,可能降低疾病負擔。 

海峽兩岸和香港地區及海外學術交流

精神疾病防治應與社區結合

  與往屆學術年會不同,本屆年會新增海峽兩岸和香港地區及海外學術交流專題。國外精神病學專家介紹,美國精神病床位數逐年減少,更多精神疾病患者在社區治療。 

  美國和中國香港的經驗表明,把傳統精神病院內的限製性住院治療轉為社區以患者為中心的治療,同時結合更佳的社區服務支持,這樣才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消除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視

  精神疾病的治療目標是恢複患者的社會功能,防治工作應始終圍繞這一目標開展。參會的國外專家和國內代表都強調要消除對精神疾病的歧視,應用同樣的態度對待精神疾病與軀體疾病患者。精神衛生專業人員更應多向患者傳遞正麵信息,以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增強信心。 

開展健康教育 

  心理社會健康教育是一項非常有用的工作,需要精神衛生專業人員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屬介紹。中國香港及中國台灣精神科專家分別介紹了本地區不同年齡階段精神疾病患者的服務策略。與國內同道一樣,如何從“生物-心理-社會”新的醫學模式治療精神疾病,是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

關鍵字:精神病學,第八次全國學術會議,網絡精神醫學,認知功能障礙,焦慮障礙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