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合大學神經科學係的Haijiang Cai副教授說,他們發現了控製食欲下降--即厭食症的神經回路。
厭食症可由疾病引起的炎症引起,並可對恢複和治療成功產生負麵影響。這對生活質量有害,並增加許多疾病的發病率。
為了確定杏仁核內的特定神經元是否控製進食行為,研究人員抑製了神經元,從而增加了食欲。然後他們再激活神經元,結果導致食欲下降。
Cai教授說:"通過抑製回路中的神經元,我們可以有效地阻止炎症引起的進食抑製,讓患者吃得更多。我們用厭食症來簡化實驗,但是對於肥胖的人,我們可以激活這些神經元來幫助他們吃得更少。這就是這類研究的潛在影響。"
進食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並不簡單。人們感到饑餓,要麼是為了滿足營養不足,要麼是為了得到吃點好東西的獎勵。一旦找到食物,我們會在咀嚼和吞咽之前檢查它是否好吃。在某一點之後,我們會感到滿足。
理論上,每一步都是由不同的神經係統控製的。
Cai教授說:"我們發現的這個回路非常令人興奮,因為它表明大腦中許多不同的區域相互交流。我們有希望找到一種方法來理解這些不同的進食步驟是如何協調的。"
研究人員在小鼠模型中發現了大腦區域。下一步是在人類身上識別它,並驗證同樣的機製是否存在。Cai教授說,如果在人身上也是這樣的話,那麼科學家們就能找到控製進食活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