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東台”事件:為何國內血透中心頻繁爆發丙肝感染?

作者:齊卡 來源:醫師報 日期:19-05-30

        近日,江蘇省東台市人民醫院血液透析患者爆發院內丙肝感染引發社會關注。5月27日,東台市政府官微“東台發布”發布通報稱:經對所有血透患者的篩查檢測,東台市人民醫院共確診丙肝病毒感染患者69例。

        根據調查,此次事件主要原因是由於醫護人員消毒不規範造成的,16名相關責任人被問責處理。然而,該調查結論並未平息公眾對於血透致爆發性丙肝感染事件的顧慮:為何嚴刑峻法之下,國內血透中心依然頻繁爆發丙肝感染?

        對此,《醫師報》特邀秦皇島慈善醫院血液透析中心主任齊卡撰文解讀事件背後的困惑與對策。

丙肝院內感染成行業揮之不去的“夢魘”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血液透析中心患者丙型肝炎爆發感染事件近年來時有發生。在此次東台事件之前,上一次國內大規模丙肝感染案例是2016年2月陝西省鎮安縣醫院39位血透患者感染丙肝。根據公開報道得到的信息,最近10年之內至少有6起血液透析患者丙肝爆發感染事件。

 

        既往每次發生類似事件之後,其處理過程的標準措施包括:調查組進駐、相關責任人問責、被感染患者的安撫和善後,以及最終或清楚明白或語焉不詳的調查報告出爐等。

        在這個信息爆炸、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幾乎每一次類似案例的曝光都會引發醫療從業者以及公眾對此問題的關注,隨之而來的必然是一次全國範圍的院感大檢查。可以說,院感問題早已超出了醫學本身的範疇,而成為了懸在所有醫務工作者和管理者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不過,讓人不解的是,即使在如此強烈的輿論關注和高層問責的重壓之下,類似事件卻總是頻頻地見諸媒體,在震驚之餘,我們是否應該進行一些冷思考:國內血透中心頻繁爆發丙肝感染的根源,到底是規則執行不力導致的,還是規則本身就有一些問題?如何能夠盡力避免類似事件反複的發生呢?

“手衛生”執行不力是基層院感監管盲區

        根據我國現行的《血液淨化標準操作規程(2010版)》(SOP)的規定,為了避免包括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在內的血源性傳播疾病在透析患者中的傳播,硬性規定乙肝、丙肝患者應當分區、專機透析。同時,SOP還對預防院內感染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和描述,其中最主要的內容便是醫護人員手衛生的要求。

        所謂手衛生,跟公眾理解的字麵意思不同,其意義並不僅僅限於醫生護士的手部衛生狀況,而是一套嚴格的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洗手、快速消毒劑擦手以及戴手套等規定。從理論上講,隻要嚴格按照SOP的要求操作,任何血源性傳播疾病都不可能在血液透析患者間進行傳播。

        不過,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規則製定者和監督者更容易檢查和監督的內容往往僅僅局限於那些很容易看到的內容。比如,乙肝、丙肝患者是否分區、專機透析,這是很容易進行檢查和監督的,隻要看看透析中心的房間分區以及檢查一下患者的化驗單即可。還有所謂的三通道(醫護通道、患者通道、汙物通道)建設,也是很容易檢查的,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而最為重要的預防感染措施是否執行到位的問題,卻往往是監管的難點,甚至可以說是盲區。規則製定者不可能實時地對透析中心裏的一舉一動都進行監控。某種意義上講,一家醫院透析中心的預防感染措施是否執行到位,完全取決於一線醫護工作者的認知水平和自覺程度。

        可以說,在國內目前的管理體製下,為了應對頻繁的上級檢查,一線血液透析醫護人員最優的策略並非嚴格執行預防感染措施。畢竟,這基本上屬於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而分區、定機器等硬性要求措施則往往被執行的很嚴格,因為這是最容易實現,也是最不可能被查出問題來的。

        根據目前公開的信息,東台市人民醫院透析中心也是執行了乙肝、丙肝患者分區專機透析的規定。但不幸的是,雖然在此方麵執行的如此嚴格,但還是發生了大範圍的丙肝爆發性院內感染,可以說是對SOP此項規則有效性的嚴峻拷問。

美國經驗:把每一位透析患者

        美國醫學界是如何對此問題做出規定的?美國腎髒病全球改善預後委員會(KDIGO)曾於2008年和2018年兩次發布了慢性腎髒病患者丙肝感染的預防和治療指南。與我國嚴格要求分區定機器的規定不同,兩版KDIGO丙肝指南均不建議針對丙肝感染患者進行分區和專機透析。

        在2018版第二版指南的原理部分,詳細分析了目前針對丙肝患者分區定機器措施已有的各項臨床研究,結論是分區措施對降低丙肝感染發生率並沒有特別的好處。

        這其中,最為著名的是DOPPS多中心研究以及一項在意大利的多中心研究,這兩項研究證實對丙肝患者進行隔離措施並沒有降低其交叉感染發生率。反而是那些嚴格執行院感防染措施對降低丙肝感染更有意義,而這個因素與分區不分區是沒什麼直接關係的。

        所以,美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CDC)並不建議丙肝感染患者進行隔離透析;相似的,英國腎髒病協會同樣不推薦對丙肝患者分區透析,不過,他們要求更有經驗的護理工作者做為前提條件。

        當然,美國如此“大撒把式”的管理模式是有前提條件的——嚴格執行手衛生和院內預防感染措施。醫護工作者要把所有的透析患者當做一名潛在的感染者,對其所有的操作均應遵循嚴格的預防感染措施。

丙肝患者隔離透析易營造“虛假的安全感”

        而在KDIGO指南中,更是針對分區專機透析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進行了描述。其中第一條便是:將丙肝患者隔離透析將製造一種所謂的“虛假的安全感”,從而導致對手衛生的不夠重視。

        什麼叫做“虛假的安全感”?很容易理解:在陰性區裏的醫護人員會將所治療的患者的默認值設置為“陰性患者”,因此,即使手衛生問題不那麼嚴格執行,估計也不會有問題發生。

        但丙肝病毒並不是從一開始感染就能夠被第一時間發現的。丙肝的診斷大概有兩到三個月的“窗口期”,處於“窗口期”的丙肝感染者盡管已經感染上了丙肝病毒,但尚未產生抗體,此時抽血化驗,並不能夠發現。但其已經具備了傳染性,是潛在的傳染源。

        在這兩種不同的管理策略之下,默認患者為傳染源的情況下,醫護人員自然對手衛生更加重視,因而也更不容易發生交叉感染。而與之相反,如果默認患者是安全的,則很容易發生問題。

        孰優孰劣,現實已經給出了答案。

        據了解,在美國的這種不分區專機透析,但更加強調手衛生的管理模式下,丙型肝炎爆發案例在近幾年以來呈持續下降趨勢;而在我國,嚴刑峻法很顯然並不能阻止類似案例的反複發生。

        因此,基本上可以通過上述事實得出結論,丙肝問題並非無解,而其症結極有可能是更加強調分區專機透析大環境下,醫護人員思想上存在的“虛假的安全感”。

        知道自己不知道並不可怕,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才是最可怕的。

        從已發生的類似案例的處理結果來看,最終結論往往是語焉不詳,僅籠統的描述什麼“院感措施執行不到位”“未實際進行隔離”什麼的,給相關從業人員帶來的有效信息實際並不多,並不能從根本上杜絕類似問題的反複發生。

        因此,可以大膽地預判,如果規則製定者不從規則本身製定的缺陷進行認真的反思與改進的話,類似案例還將繼續出現在國內的透析中心裏的。

        據了解,已經執行了九年之久的2010版SOP有望於今年進行一次更新。國內的規則製定者是否能夠從製度設計角度充分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對血液透析患者預防感染問題加以改進?讓我們拭目以待。

關鍵字:血透中心,丙肝感染,東台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