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狀是由細胞回路的多樣性編碼的
在現代社會中,抑鬱症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疾病,不知不覺地侵襲許多人的健康;可怕的是,目前大多數人仍然對抑鬱症知之甚少,甚至有錯誤的認知和偏見,也因而造成很多個案延誤就醫。據統計,現代社會中每十人就有一人一生中曾經有憂鬱症狀,有些人症狀不嚴重;而重度抑鬱症(MDD)患者會表現出一種常見但往往多變的症狀,使得有效、持續的治療難以實現。
不同的抑鬱症狀或是由大腦中不連續的細胞回路的多樣性所編碼的,然而不連續的細胞回路是如何控製抑鬱的行為亞群及它們如何適應壓力的反應還沒有得到解決。
找到與嚴重抑鬱相關的大腦回路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的研究人員將大腦中的特定回路與抑鬱的不同行為症狀相關聯在一起。他們發現與絕望和無助的感覺相關聯的大腦回路,並且能夠在小鼠研究中緩解和甚至逆轉這些症狀。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 2017 年 7 月 13 日的 Cell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Distinct Ventral Pallidal Neural Populations Mediate Separat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VP:腹側蒼白球;PV:小清蛋白陽性
VP PV 神經元區域的 LHB 和 VTA 突觸;升高的 VP PV 神經元是導致抑鬱的特征;VP 神經元以投射目標為靶標,表現出明顯的抑鬱樣症狀。
據了解,研究者們采用了多種工具來追蹤參與特定行為的大腦通路和特定神經元區域,包括成像技術和社交策略行為模型等。研究者確定了兩個不連續的細胞回路,將位於腹側蒼白球(VP)的小清蛋白陽性(PV)的兩個神經元群體——外側韁核(lateral habenula,LHB)和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VTA)是導致抑鬱行為的關鍵。
這項新的研究發現對表現出抑鬱症的小鼠中的這兩個神經元群體中的通路進行特異性修飾會導致改善的行為變化,從而表現得更加類似於健康的小鼠。因此,研究者提出的 VP PV 回路的不同組件與絕望和無助的感覺相關聯,並且能夠在小鼠研究中緩解和甚至逆轉這些症狀。
進一步認知與抑鬱症相關的大腦回路之間的相互作用
之前的研究主要關注某些大腦區域在社交孤立中發揮的作用。這項新的研究發現多種大腦區域之間的連接性和一個大腦區域如何影響另一個大腦區域,為理解抑鬱中的幾個大腦區域之間的相互作用提供強大的見解。
論文第一作者、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研究生 Daniel Knowland 表示,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同的大腦區域和大腦回路可能介導或導致抑鬱的不同方麵。比如:大腦區域 A 可能導致食欲不振,大腦區域 B 導致社交退縮……這些人群在應對社會失敗壓力時接受了不同的電生理適應,而這些壓力通過抗抑鬱治療得到了正常化。此外,每一個群體的主導原因來自社會失敗或行為絕望,但並不是兩者都有。
論文通訊作者、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神經生物學部門助理教授 Byungkook Lim 補充道,為了能夠應用到抑鬱患者,這些結果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評價,但是在動物模型中開展的這項新的研究為此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在 Byungkook Lim 教授看來,這為證實不同的大腦回路參與不同類型的具有特定症狀的抑鬱行為的研究提供了首批依據。每個大腦區域具有不同的細胞類型和連接性,因此如能證實一個回路區域比另一個回路區域更多地參與一種特定的症狀,那麼他們或將以同樣的方式更高效地治療抑鬱症患者。
參考資料:
Distinct Ventral Pallidal Neural Populations Mediate Separat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Brain circuits that express depression successfully altered
New study of brain circuits finds key links to symptoms of dep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