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分裂症,此前病情穩定,近期惡化
患者女,50歲,長期罹患精神分裂症,因精神病急性加重至急診就診。病曆顯示,患者正在一所附屬醫院門診接受治療,在由監護居住轉為獨立居住後的近3個月內,精神病性症狀逐漸加重。2月前,患者的奧氮平加量至20mg/d,2周前聯用奮乃靜16mg bid,患者對上述藥物依從性理想。
患者被收入院,並在報告服用晨藥4個小時內測定了血藥濃度。結果顯示,兩種藥物均未能檢出。結合其他臨床信息,尤其是患者既往治療應答良好,以及症狀加重發生在監護居住解除之後,血藥濃度為醫療團隊提供了客觀證據:此次病情惡化由於用藥依從性不佳所導致。與患者溝通時,患者承認對於服藥感到糾結,但又擔心失去獨立居住的權限。經患者知情同意,換用長效抗精神病針劑,以簡化治療方案及提高依從性。
本病例中,血藥濃度確認了患者病情惡化的原因在於用藥依從性不佳,而非病情本身的難治性,進而鎖定了臨床焦點。並且,如果在患者病情剛開始走下坡路時即測定血藥濃度,或許可以采用一種依從性較高的治療手段,而非聯用另一種抗精神病藥,甚至有望避免本次入院。
二、真正的難治性患者
患者男,20歲,1年前首次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持續存在痛苦的幻聽及妄想,包括堅信自己的腦內被植入了一顆微芯片,將其想法播散至全世界。患者最初使用阿立呱唑,滴定至15mg/d,3個月後應答不佳,血藥濃度提示處於預期範圍內。換用奧氮平20mg/d,使用3個月,症狀仍無顯著改善。患者報告稱,自己的治療依從性良好,血藥濃度也在預期範圍內。
此處之所以用“預期範圍”,而非“目標範圍”,原因在於很多抗精神病藥的治療窗尚不十分明確。然而對於本例患者而言,並不需要確立治療範圍,以明確其屬於難治性患者:基於現有血藥濃度信息,患者屬於難治性的可能性最大,也可排除快速代謝型的可能。患者轉而使用氯氮平。
三、難治性患者使用氯氮平後發生驚厥
患者女,40多歲,長期使用氯氮平治療,病情穩定。約2個月前,患者決定將吸煙量減半至每天1包,隨後出現了驚厥。檢驗結果提示,氯氮平的血藥濃度顯著高於治療窗。患者最終以較低劑量重新啟動氯氮平治療,但由於其吸煙習慣在出院後有所變化,醫療團隊正在密切監測其氯氮平血藥濃度。
四、治療應答良好,但近期出現的副作用難以耐受
患者男,28歲,在已預約複診時間的情況下提前就診。患者於6個月前開始使用利培酮治療,加量至4mg/d,應答良好,但明顯感覺到坐臥不寧,並深受困擾。考慮到上述症狀出現於患者使用安非他酮戒煙後,醫師考慮上述副作用可能來自利培酮與安非他酮的相互作用。次日的血藥濃度測定提示,利培酮血藥濃度過高。醫師降低了利培酮的劑量,並對血藥濃度進行了監測,以確保在維持原療效的基礎上降低血藥濃度。
臨床建議
最首要的是,抗精神病藥血藥濃度監測應作為精神科臨床評估整體的一部分,而非單獨使用。
一、在以下臨床情景下,應考慮進行血藥濃度測定:
▲針對足量足療程治療下應答不佳或病情失代償的患者,排除依從性不佳及快速代謝基因型的可能性,如病例一、二、三。
應在觀察給藥過程後或患者最有可能對治療依從(如住院中)的時間取樣。其他信息可能有助於鑒別治療不依從及超快代謝型,以及部分依從及快代謝型。基因測定可用於判斷CYP2D6多態性是否對藥物代謝構成了影響。如果難以鑒別,可嚐試使用該藥的長效針劑,或換用另一種藥物,以繞開2D6代謝。測量峰濃度可能有助於進一步鑒別部分依從。
若患者使用的抗精神病藥為氟呱啶醇、奮乃靜或氯氮平,測定血藥濃度也可用於提高療效。
▲針對那些對治療應答良好,但存在無法耐受的副作用的患者,排除藥物消除過慢的可能性,如病例四。
對於使用氯氮平治療的患者,一旦出現安全性顧慮,則應規律監測血藥濃度。
二、以下臨床場景目前並非血藥濃度測定的“適應證”:
▲當前病情穩定,且副作用基本可耐受的患者。然而,單次測定血藥濃度,以確定治療應答理想及耐受性良好時的血藥水平,可作為有價值的基線,在日後臨床表現發生變化時作為參考。
▲盡管患者對抗精神病藥應答失敗,但存在以下情況:1. 並非足量足療程;2. 已有治療不依從的明確證據;3. 存在劑量依賴性副作用,提示血藥濃度不低。
▲正在開始使用一種非氟呱啶醇、奮乃靜及氯氮平的抗精神病藥,而測定血藥濃度的目的在於指導起效所需劑量。
臨床考慮
為確保獲得可靠有效的結果,在開具血藥濃度測定的醫囑時應考慮以下因素:
1. 能否采用具有臨床效度的、針對速釋劑型乃至緩釋劑型的測定方法。
2. 在藥物達到穩態(至少5個半衰期)後測定。
3. 盡管在懷疑依從性不佳時任何取樣時間均可,但最好沿用推薦取樣時間;建議於藥物理論穀濃度時取樣,尤其是對於短半衰期藥物及除外快代謝型時。
4. 需要就患者依從性不佳的可能性與檢驗科溝通,並告知其藥物屬於速釋還是緩釋劑型。
結論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易錯信息的基礎之上;此種情況下,抗精神病藥血藥濃度監測是一種有價值但使用不足的工具。若缺乏客觀信息,醫生難以確定抗精神病藥治療出現波折的正確原因,並製定正確的治療決策。此時,醫師可能出現違背指南原則的做法,包括盲目換藥、減量、加量等,這些做法不僅可能缺乏療效,還有可能升高副作用風險,並導致依從性出現醫源性的下滑:一些依從性良好的患者可能不再服藥,還有一些患者甚至可能對所有抗精神病藥產生抵觸情緒。
總而言之,血藥濃度測定的使用有待進一步擴展。
文獻索引:Horvitz-Lennon M, et al. The Role of Antipsychotic Plasma Levels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Am J Psychiatry. 2017 May 1;174(5):421-426. doi: 10.1176/appi.ajp.2016.160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