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些症狀的孩子,更易患精神疾病

作者:佚名 來源:環球科學 日期:17-05-16

從 20 世紀初起,人們就已經知道,精神分裂症是一種長期發展的疾病過程。盡管很多專家依然注重治療全麵發作的疾病,然而關注疾病的起源和早期階段,會使我們更有可能改變疾病的進程。而改變孩子的生活環境,則是減少嚴重精神疾病影響的一種重要方法。孩子不會單純因為教養方式而出現精神分裂症,但這並不意味著家長和其他成年人就沒有責任去保護孩子,讓他們免受精神分裂症的危害。

把握最佳時機

德國醫生埃米爾·克雷佩林(Emil Kraepelin)在他 1896 年發表的論文中寫到,許多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後代,特別是那些後來也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在性格和行為上和同齡人有些不同”。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克雷佩林的觀點,很多後來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都會顯示出一些共同並且通常很奇怪的特質和經曆。了解精神疾病的危險因素和警示信號,能拯救很多因診斷太晚,而錯過最有效治療的孩子。

精神分裂症在人群中的總體患病率為 1.1%,但是,如果父母一方患有精神分裂症,那麼他的孩子會有 10%~12% 的幾率患精神分裂症,同樣會有 17.1% 的幾率患上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的人格障礙,比如偏執和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礙。而根據美國公共衛生部的數據,這些疾病在青少年中的平均患病率隻有 3%。另外,這些孩子患焦慮障礙、行為紊亂的的幾率同樣會上升。這種遺傳傾向也可能表現為學習障礙。

另外,一個沒有明顯表現出精神分裂症症狀的家長,也可能會向後代遺傳精神分裂症。一個具有潛在患病風險的人,他所表現出的症狀,可能是臨床診斷檢查不出來的。比如,一位母親可能會有用語古怪的現象,而這種症狀,其實和她的孩子所表現出的“思維障礙”是同一種症狀,隻是程度較輕。

我想,你現在可能已經知道,自己家族的醫療史和精神病史——包括某個親戚的怪異習慣、對藥物上癮、喜怒無常、患有某種疾病,以及一些無法解釋的意外事件,都與你和孩子的精神健康有關。然而,我們中的許多人,對自己的家族精神病史並不了解,這使得我們常常像偵探一樣,把一個個證據串聯起來,去確定一個可能會影響疾病的因素。

識別早期征兆

1990 年,美國埃默裏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家庭研究,他們收集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家庭錄像。在這些錄像中,他們能輕易地把後來會患上精神分裂症的孩子從他們的兄弟姐妹中區分開來,因為他們的情緒更為低沉——這些孩子的動作不協調,也不像其他孩子那樣表現出明顯的高興或不高興。正如研究人員猜想的那樣,從這些錄像就可以看出,早在發病的幾十年前,這些孩子就已經出現了精神分裂症征兆。

最近的研究已經表明,一些孩子在 12 歲,甚至 5 歲時,就會出現精神病症狀。你或許會像我過去那樣問,“5 歲的孩子不都喜歡玩扮演遊戲,都有幻想的朋友嗎?”確實如此,但研究人員認為,精神病專家可以利用可靠的診斷性訪談手段,來區分哪些是正常的兒童幻想,哪些是心理疾病的深層征兆。

在一項類似的、名為英國環境風險(E-RISK)縱向追蹤雙胞胎的研究中,1116 名母親和她們 5 歲的雙胞胎參與了家訪評估。2127 名兒童在 5 歲時第一次接受評估,然後研究人員會跟蹤觀察,直到孩子長到 12 歲。最終,有 96% 的孩子堅持下來。除了評估兒童的精神健康外,研究人員還對家庭、學校中,可能對精神病有高風險影響的一係列因素進行了評估。

研究人員通過一些問題,來看孩子有沒有精神病的常見症狀,比如“你是否聽到或看到過別人聽不到或看不到的東西”。在 E -RISK 研究中,7.9% 的兒童回答“是”,屬於“有可能”有精神病症狀的人群。然而,當研究人員更加深入地調查,發現隻有 4.2% 的人有“明確的”幻聽症狀。為了發現這些兒童是否有過妄想,研究人員問:“你曾經想過自己被跟蹤或者被監視嗎?”結果,2.5% 的兒童可能有妄想的症狀,但最後隻有 15 名兒童明確表現出妄想症狀,占 0.7%。

確認了 125 名兒童有精神病跡象後,研究人員開始尋找,在這些兒童的生活中有哪些共同的危險因素。最大的共性是,有精神病症狀的 12 歲兒童在 5 歲的時候,明顯有更多的情緒、行為和教育問題。最具征兆性的問題是,隨著時間推移,那些孩子會有越來越嚴重的反社會行為和多動症,另外還有童年期抑鬱和焦慮。不過,這些行為也不是精神分裂症特有的,在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反社會行為、抑鬱和焦慮等情況下也可能會出現。

值得警覺的是,這些有早期精神病症狀的兒童更有可能自殘,據他們的母親說,這些行為包括用刀片割自己和用頭撞牆,有個兒童甚至試圖自縊。研究人員寫到:“考慮到兒童可能會向父母隱瞞自殘的事實,所以精神病症狀和自殘之間的聯係可能被低估了。”

研究人員說,盡管大多數孩子能擺脫童年早期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健康成長起來,但還是有少數兒童,沒法靠自己擺脫患病陰影。風險最高的是那些與有著嚴重精神問題的人生活在一起的兒童,在 E -RISK 研究中就有不少這樣的兒童。

美國流行病學數據指出,半數成年人的精神障礙,包括焦慮障礙、雙相情感障礙、抑鬱、進食障礙、行為和反抗障礙、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都是從 14 歲開始的。研究這種現象的科學家,把原因歸結於從青春期開始的迅速生長,在這個時期,青少年的大腦、身體和情感都經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精神疾病對這個年紀男孩和女孩的影響出現了明顯的分化,女孩更容易受到抑鬱的打擊,而男孩則更容易患精神病。

阻斷精神疾病

大多數青少年能平安度過正常的發育過程,但那些患病風險較高的青少年,則需要我們的幫助。導致精神分裂症陰性症狀的危險因素,可以來自不同的方麵。許多科學家認為,一個人所處的環境,能夠激活那些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相關的基因;而一個容易患精神分裂症的年輕人,為避免徹底崩潰,不能承受太多的環境傷害,這就是最後的底線。

作為個人和家長,我們怎樣才能控製已知的危險因素,來防止精神疾病呢?我們可以從最有把握的方麵開始。我們清楚地知道,胎兒期的環境和孩子 5 歲前父母的撫養質量,是最重要的環境風險因素。研究顯示,當一個家庭有精神病史時,如果母親在懷孕的最初 3 個月承受了較大的壓力,就會增加孩子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同時,產科並發症和新生兒的體重較低,也會增加這種風險。

毫無疑問,受到虐待、被同伴欺負和吸食毒品,會對處於青春期前、本身就有易感基因的孩子產生很大危害。我們認識到,兒童期和青少年期的行為問題,也會增加患精神病的風險。而且,我們居住的地方和學校的管理水平,也會影響發病的幾率。比如說,居住在城市環境中的人,更容易患上此類疾病。在 E -RISK 研究中,65% 的受影響兒童都住在城市。流行病學家目前還不知道的是,城市居民更容易得嚴重的精神疾病,到底是因為城市社交隔離、接觸了病菌、生存壓力過大,還是心理脆弱的人們更傾向於移居到城市裏去。

最後,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家庭環境的混亂程度和家庭中存在有精神問題的成人,都會對兒童,尤其是那些攜帶高風險基因的兒童產生不利的影響。另外,在穩定的家庭裏成長,擁有慈愛、支持的父母,是一個孩子可以擁有的最強有力的“神經保護器”。

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為孩子的精神健康承擔起更多責任,不管是父母,其他家庭成員、心理健康工作者,還是包括公共衛生和政府服務在內的更大群體。這對於祖父母來說也許意味著,要公開那個保密了許久、讓自己感到恥辱和愧疚的家族病史;對於父母來說,則意味著,要更多地了解對孩子健康成長有利或有害的因素。

2009 年,美國醫學研究所和國家研究委員會,發布了題為《預防年輕人精神、情感和行為疾病:進步與可能性》的報告,其中集合了大量證據說明,精神疾病在兒童中是可預防的。在所有的預防方法中,教給家長行之有效的“父母—子女情感溝通技巧”,是最有效的。另外,那些旨在減少藥品濫用、行為紊亂、反社會行為、暴力、兒童虐待,幫助父母離婚的兒童與抑鬱抗爭,以及減少校園暴力的項目,也都取得了顯著成效。

需要留意的是校園暴力:在一項 6437 名 12 歲英國兒童參加的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兒童在 8 歲到 10 歲間遭受恐嚇威逼,出現精神病症狀的風險就會增加 2 倍。如果他曾被他的同齡人嚴重或頻繁地傷害,那他患精神病的風險就會是原來的 2 倍或 3 倍。

對兒童最初出現的精神痛苦症狀進行治療,是早期幹預和二級預防(即在疾病的臨床前期作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三早”預防措施)的根本所在。這種方法可以防止疾病進一步惡化。治療不一定要用精神藥物治療。越早識別症狀,治療帶來的傷害就越小。如果為了阻止兒童精神疾病的發展必須要用到藥物治療,家長也應該慎重考慮,權衡利弊。大多數成年人的精神障礙,都始於童年或青少年時期。讓孩子在成年前及時得到治療,可以獲得最好的結果,即消除症狀——這也是我們所追求的。

關鍵字:精神疾病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