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後身體健康衰退,經濟收入下降,子女又不在身邊,晚景淒涼就容易出現抑鬱,身心陷入相互拖累的惡性循環。廣州有醫學專家指出,老人很容易受到生活負性事件的打擊而陷入抑鬱,對此家人特別是子女應注意多回家陪伴照顧,理解他們的情緒,而不要急著讓老人家“轉移注意力”“想開一點”。
案例:
廣場舞大媽摔斷腿後情緒低落
今年65歲的王奶奶前幾天剛過完生日,有著一兒一女的她在外人看來是一個挺幸福的老太太,子女都很孝順,生活也很富足。年輕時在文工團跳舞的她退休後經常跳廣場舞。可是,最近因為走樓梯時不小心摔了一跤,造成腿部粉碎性骨折,以後的日子都要在輪椅上度過了。原本臉上常常掛著笑容的王奶奶笑容不再,經常唉聲歎氣,坐在輪椅上,不愛出門,飯吃的也少了,晚上12時以後都難以入睡。兒子以為,如果把母親推到平時她跳廣場舞的地方,可能會讓她開心一點,誰知道她說再也不想看到那些人跳舞了,情緒非常激動地說:“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說著說著,她眼裏的淚水不住地往下掉……
對此,武警廣東省總隊醫院心理科副主任王曉麗分析說,王奶奶情緒低落,興趣感下降,還伴有睡眠差的軀體症狀,目前處於抑鬱狀態,如果不警惕,這樣的抑鬱情緒持續過長的時間,就容易患上抑鬱症。她的抑鬱情緒與負性生活事件(摔斷了腿)有著很大的關係。
王曉麗建議,這個時候家人的陪伴很重要,應該給予王奶奶足夠的關心和照顧,理解她的悲傷、難過甚至暴躁的情緒,讓她充分釋放情緒,而不是壓抑或者急著讓她轉移注意力,因為即使暫時把情緒控製住了,但是今後負性生活事件可能還會影響著她的生活,給她帶來更多的痛苦。家人可以幫助她尋找生活中新的愛好和精神寄托,例如繪畫、剪紙等不需要走動的愛好,幫助她重新找到生活的樂趣,創造機會讓她獲得價值感和成就感。
抑鬱表現:
過分關注自己的“身體疾病”
老年人抑鬱的常見表現有哪些?主要有如下3種:
軀體症狀:主要有睡眠障礙、食欲減退、體重下降、全身乏力、性欲減退、便秘、軀體某部位的疼痛等。約有80%的患者有睡眠障礙,可伴有入睡困難和噩夢,還有少數人則表現為睡眠增多。有的患者主動要求治療,對自己的“身體疾病”十分關注,但常常否認自己的心情抑鬱。有的老人雖然承認情緒抑鬱,卻認為是因為身體不好引起心情不好。
情緒低落: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悲觀失望。患者對什麼都沒有興趣,提不起精神,高興不起來,整日憂心忡忡、鬱鬱寡歡、度日如年、苦不堪言。他們甚至感到絕望、無助與無用感。70%以上的老年抑鬱患者可伴有焦慮、緊張,惶惶不可終日。也有的患者無故抱怨別人對他不好,令人無所適從。
思維遲緩:患者言語少、語調低、語速慢,自覺“腦子較以前明顯的不好使”,程度輕者可以進行言語交流,嚴重者無法交流。
角色轉變:
退休後應“活到老學到老”
哪些原因容易導致老年抑鬱症?王曉麗稱有角色轉變原因,並提出相應的建議。
年紀大的人不僅從父母的角色變成了爺爺奶奶輩的角色,也從有事業的人變成了退休的人。離退休對於事業心強、社會地位高的人來說,意味著從長期緊張且規律的職業生活突然轉到懈怠而無規律的離退休生活,人際關係會變化,社交範圍縮小,社會地位下降,極易使老年人產生自卑感和無價值感,很多老人會出現一段時間的適應性障礙。
王曉黎稱離退休是一個正常的且不能避免的過程,建議老年人“活到老學到老”,利用很多可以由自己支配的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一些文化活動,如閱讀、音樂、舞蹈、書法、園藝、棋類等,既豐富精神生活,又陶冶情操,更能減少孤獨、空虛感。
身體衰退:
體弱多病導致愈加消極
隨著機體的逐漸老化,各種疾病會增多,使很多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尤其身體疾病導致行動不便時,消極感會更加嚴重,長此以往又會產生抑鬱。疾病的長期折磨會使老年人產生消極情緒,這些負麵的情緒又會導致老年人記憶力減退、焦慮、煩躁、抑鬱等,使自身免疫功能降低,為疾病入侵敞開大門,形成惡性循環。
王曉黎建議老年人注意身體健康,每天進行合理的飲食和運動。長期吸煙、飲酒的老年人應逐漸減量,最終戒斷,因為戒煙、戒酒可以保護腦神經。定期去醫院體檢,參加社區健康普查,做到疾病早發現早治療。家屬要耐心傾聽老人對自己心情和病情的敘述,使他們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