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中國主題是“健康睡眠,遠離慢病”。睡眠的重要意義無需多言,以下為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間醫脈通精神科發布的睡眠相關熱門文章Top10:
1. “臨床”必備:如何獲得高質量的夜間睡眠?
為獲得高質量的夜間睡眠,核心手段包括以下四條:自我訓練,實現真正的規律作息;建立臥室(床)與睡眠之間強有力的精神聯係;避免就寢時的過度刺激;創造一個有利於睡眠的環境。然而,具體應如何操作呢?
點擊進入>>
2. Meta分析:老年人失眠可升高癡呆風險
既往橫斷麵證據顯示,睡眠障礙及認知損傷高發於老年人。老年人中自我報告的失眠發生率高達30-60%,慢性失眠12-41%。但失眠是否可升高癡呆發生風險,學術界至今尚未達成共識。本項研究首次提供充分證據,明確表明老年人中失眠可升高癡呆的發生風險。
點擊進入>>
3. 慢性失眠怎麼治?來自2016ACP指南的建議
日前,美國醫師協會(ACP)發布了成人慢性失眠障礙管理指南。該指南的一個重要推薦是:所有成年慢性失眠障礙患者均應首先接受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BT-I)作為初始治療;對於單獨使用CBT-I治療無效的慢性失眠成年患者,再由醫生及患者共同商討決定是否采用藥物治療。
點擊進入>>
4. 非苯二氮䓬類助眠藥:跌倒相關風險誰更低?
相比於苯二氮䓬類藥物,非苯二氮䓬類鎮靜助眠藥(NBSHs)在耐受性方麵具有一定優勢,但卻與老年人跌倒及相關骨折風險顯著相關。那麼問題來了:這幾種常用藥物,尤其是唑吡坦和艾司佐匹克隆,誰在此方麵相對安全?
點擊進入>>
5. 專家視點:從根源入手,更好地治療失眠
對於所有失眠患者來說,全麵徹底的評估本身就是一種睡眠衛生教育。睡眠治療藥物的效果往往有限,因為它並未解決失眠的根本原因,如未發現的軀體及精神疾病、不良睡眠習慣。在用藥之前,臨床醫生應首先刨根問底,探尋失眠的真相。
點擊進入>>
6. 基礎:常用“睡覺藥”一覽
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BT-I)針對失眠療效確鑿,也被很多指南推薦作為失眠首選治療;然而,並非所有患者都有機會接受這一治療。另一方麵,助眠藥物也絕非洪水猛獸,規範使用助眠藥物可有效改善睡眠,然而,不同助眠藥在治療失眠時的注意事項也有所不同。
點擊進入>>
7. 睡眠與體重:減重者須知
限製睡眠時長可能帶來體重的增加。觀察性研究顯示,隨著受試者自我報告睡眠時長的下降,體重增加及肥胖的可能性升高。一方麵,限製睡眠增加了總能量的支出;另一方麵,對於試圖通過節食實現淨能量負值的人而言,建議增加總睡眠時間:你可能比平時更需要慢波睡眠。
點擊進入>>
8. BMJ綜述:慢性失眠的評估及非藥物治療
大部分人在某一年的某個時候可能出現睡眠紊亂或急性失眠。若個體在至少3個月的時間內,每周有至少3個夜晚(不一定每天如此)難以入睡或難以維持睡眠,且為睡眠症狀所苦,此時的失眠方可視為慢性。本文揭示了急性失眠遷延為慢性失眠的過程,並給出了評估及治療建議。
點擊進入>>
9. 抑鬱焦慮伴發失眠:危害及治療
失眠在心境及焦慮障礙患者中相當常見,也常成為治療後的殘留症狀,可顯著損害患者功能,降低患者對心理治療的應答水平,升高複發風險。成功治療失眠有助於改善抑鬱焦慮患者的總體轉歸,而合適的藥物不僅可以治療心境症狀,也可改善睡眠。
點擊進入>>
10. 成人慢性失眠的藥物治療:來自美國睡眠醫學學會指南的14條推薦
與先前聚焦於藥物大類的薈萃分析有所不同,本指南直接針對14種具體藥物展開了探討,包括已獲得FDA批準的助眠藥,以及雖無適應證但臨床應用廣泛的藥物。為編寫該指南,AASM工作組對既往的隨機對照研究證據進行了係統回顧,並使用GRADE分級對證據進行了評估。
點擊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