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精神科研究人員發表論文,旨在探討血清蛋白因子濃度的改變對首次發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療效的預測性。研究指出,較高血清BDNF基線濃度和(或)較高GFAP濃度可能與較好的臨床療效有關;利培酮對疾病的炎性狀態可能有抑製或調節作用。該文發表在2015年第06期《臨床精神醫學雜誌》上。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技術測定82例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組)在利培酮治療前後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神經生長因子(NGF)、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鈣結合蛋白(S100β)和神經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濃度的變化;並與78名正常者(對照組)進行比較;采用陽性與陰性症狀量表(PANSS)於治療前後評估臨床症狀的變化並分析血清蛋白因子濃度與PANSS評分之間的相關性。
治療前,患者組血清BDNF濃度(t=-13.75)及NGF濃度(t=-13.76)低於對照組(P均<0.01);IL-6(t=11.46)、TNF-α(t=8.09)、S100β(t=8.58)和GFAP(t=2.95)濃度高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1)。治療3個月後,患者組血清IL-6(t=4.86)、TNF-α(t=5.29)、BDNF(t=2.43)和NGF(t=5.35)濃度較治療前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而S100β(t=1.73,P=0.09)和GFAP(t=0.75,P=0.46)濃度變化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前,有效組血清BDNF濃度明顯高於無效組;治療後,有效組血清GFAP濃度明顯高於無效組(P<0.05)。患者組治療前後IL-6濃度差與PANSS減分率呈正相關(r=0.41,P<0.01)。
相關鏈接:http://mall.cnki.net/magazine/magadetail/LCJS201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