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對自殺的誤解

作者:季建林 趙靜波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8-07-24
    對於 自殺,社會上普遍存在許多不恰當的認識與 誤解危機幹預工作者應該清楚地認識和了解這些誤解,並且在評價求助者潛在的自殺 危險時,予以認真對待和仔細考慮。具體來說,有關對自殺的誤解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與想自殺的人討論自殺將會誘導其自殺 事實上,應該提倡盡可能與有自殺企圖或危險的人討論自殺問題。與一個想自殺的人討論自殺,將可能使其產生被信任的感覺,他會不再感到孤獨、絕望與無助,願意花時間來探討問題,以期重新獲得希望與自控。

  威脅別人說要自殺的人不會自殺 事實上,多數自殺死亡者在自殺前曾經威脅過別人,或者對他人公開過自己的消極想法。

  自殺是一種失去理智的行為 事實上,從自殺者的角度看,幾乎所有采取自殺行動的人都有足夠的理由來解釋自己的決定與選擇。

  自殺者有精神障礙 事實上,僅有少部分自殺未遂者或自殺成功者在自殺前曾被明確診斷為患有精神疾病,而絕大多數是通過“事後回顧”而發現他們在付諸自殺行動前就存在嚴重的抑鬱、焦慮或恐懼症狀,有孤獨、絕望與無助感,經曆過被虐待、受打擊、失戀或其他痛苦的生活挫折。他們是事發前並不能被發現有明顯精神異常的普通人。

  自殺多次發生在家族中,具有一種遺傳傾向 事實上,自殺沒有遺傳性,它是習得的或者是情境性的,即與後天環境因素與生活事件密切相關。

  有過一次自殺想法,就會總是想去自殺 事實上,大部分人在其一生中的某個時候都曾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想法或企圖。不過, 大多數人能從短時的威脅中恢複過來,學會適應與控製,珍惜生活,使生活豐富多彩,免受自我衝突的危險。

  一個人自殺未遂後,自殺威脅可能結束 事實上,自殺最危險的時候可能是情緒高漲時期,即嚴重的情緒抑鬱經過治療後,情緒有所改善,行為開始活躍起來的時候,患者更容易將自殺付諸行動。有學者提出,危險的自殺跡象往往出現在抑鬱改善後出現的自殺“欣然”期。

  一個想自殺的人開始表現出慷慨和分享個人財產,表明這個人有好轉和恢複的跡象 事實上,大多數想自殺者在情緒好轉後,才有精力開始做下一步的計劃,如分配財產、修改遺囑等。這是自殺的先兆,而非緩解的跡象。

  自殺是一種衝動行為 事實上,自殺有些是衝動行為,另一些則是在仔細考慮之後才實行的。

  6歲以下兒童不會自殺,7~14歲兒童自殺死亡的相當多 事實上,近10年來,兒童和青少年自殺率正在上升,年齡呈下降趨勢。

  從心理動力和發展的觀點來看,真正的兒童抑鬱症是沒有的 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這種理論是錯誤的、片麵的,或者至少是不正確的。

  兒童不可能理解自殺的後果與含義 不管這個學說是對還是錯,但事實上每年都有兒童自殺未遂和兒童自殺死亡案例的報道。至於兒童的自殺與成人的自殺是否有異同,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從認知發展和身體發育的角度看,兒童不可能成功地完成自殺計劃 理論上這一觀點看似合理,但事實上,大量有關兒童自殺數據的報道說明它是錯誤的。有學者認為,對於兒童的自殺或許有多種假設,但需要認識的是,部分家庭父母往往會用否定兒童自殺而用意外或疾病等借口來掩飾因家庭成員自殺所帶來的社會歧視,或“麵子上的羞辱”。

關鍵字:自殺,危機幹預,兒童,抑鬱,未遂,危險,情緒,誤解,跡象,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