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與抑鬱/焦慮:如影隨形,抑或偶然相遇?

作者: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孫學禮;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 黃頤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8-01-31

  心身疾病是指發病與心理、特別是情緒因素密切相關,病變常累及植物神經支配的髒器或組織,並造成其結構病變或功能障礙的一組疾病。心身疾病並不是獨立的新病種,而是按照心身醫學觀點對許多軀體和中樞神經係統疾病的重新認識。

  情緒因素如何影響軀體或中樞神經係統疾病,是目前心身醫學研究和關注的重要問題。糖尿病屬於心身疾病的一種,其發生不僅與生物學因素有關,也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目前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關注情緒因素尤其是焦慮抑鬱情緒對糖尿病發病、臨床表現及患者預後的影響有利於疾病治療,也有利於軀體和中樞神經係統疾病診斷和治療理念的更新。

  Highlights

  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抑鬱/焦慮,對不同患者的病因應作具體分析

  抑鬱/焦慮對糖尿病患者的治療和預後產生明顯影響,應積極尋求病因並進行必要幹預

  在糖尿病患者合並抑鬱/焦慮方麵還有許多問題亟待闡明,需要深入研究

  不同醫學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結合是重要的發展方向

  毋庸置疑: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抑鬱/焦慮

  1993年,Garvard等全麵回顧了20項關於糖尿病患者抑鬱情緒或抑鬱綜合征發生率的研究。其中9項對照性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中符合診斷標準的重症抑鬱發生率為8.5%~27.3%(平均14%)。用抑鬱症狀量表進行的對照研究表明, 糖尿病患者中具有臨床意義的抑鬱症狀發生率高達21.8%~60.0%(平均32.4%)。

  美國糖尿病患者的抑鬱症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2004年國內孫學禮等的研究表明, 糖尿病患者中29%具有明顯抑鬱情緒。此外,糖尿病患者也存在明顯的焦慮症狀。國內200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 2型糖尿病患者出現明顯焦慮情緒者占32%。

  內分泌科和精神科醫師目前均已達成共識:糖尿病患者易合並抑鬱和焦慮症狀。

  初步證據:糖尿病患者發生抑鬱/焦慮的危險因素

  研究表明,下列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出現抑鬱/焦慮症狀的危險因素:

  糖尿病的病程 病程越長, 抑鬱或(和)焦慮的發生率越高。

  糖尿病並發症 1991年Leedom等發現,已出現各種並發症的糖尿病患者抑鬱/焦慮的發生率明顯高於無並發症者。美國匹茲堡糖尿病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有大血管並發症的患者抑鬱症狀較重,生活質量下降,多於4個並發症的患者抑鬱症狀得分較高,並且抑鬱症狀的頻率隨並發症數目增多而增加。

  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 HbA1c水平反映了血糖的控製情況,HbA1c高出15%以上是抑鬱發生的危險因素。

  體重 Eaton等發現,在糖尿病患者發生抑鬱的危險性因素中,體質指數所占比例為8%,肥胖可能影響抑鬱症的發生。

  年齡和性別 Peyrot等研究表明,性別、種族、婚姻狀態是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抑鬱的獨立危險因素。青春期患者心理問題較多,抑鬱和焦慮發生幾率更大。女性比男性更易發生抑鬱。

  遺傳因素 雙生子研究發現,單卵雙生的糖尿病患者發生抑鬱的一致率為65%,而雙卵雙生者僅為14%。合並抑鬱症的糖尿病患者中有抑鬱症家族史者比無抑鬱症者更普遍。

  社會心理因素 患糖尿病前存在明顯個性缺陷的患者比個性健全者更易出現抑鬱。原因可能是神經質和情緒不穩定的人格特征會降低患者對精神壓力的耐受性,使之易產生緊張不安、焦慮、抑鬱等負性情緒體驗。 

  入“情”入“理”:糖尿病導致負性情感的作用機製

  糖尿病相關社會心理因素的作用 患者可能由於糖尿病並發症造成的功能喪失、或對失去生命的威脅產生心理反應,而直接進入抑鬱狀態。包括:① 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內科疾病給患者帶來的應激影響;② 糖尿病帶來的各種限製、如限製飲食種類和進食量對患者生活的影響;③ 患者對糖尿病可能引起嚴重並發症的過分憂慮;④ 患者存在人格方麵偏移,如某些焦慮和強迫人格特征,而與此相對的是明顯的述情障礙,由此導致患者對外界生活事件的態度和應對方式出現問題,麵對同樣的生活事件時產生比一般人群更明顯的負性情感體驗;⑤ 研究表明婚姻、親子關係、職業、財產和鄰裏關係等方麵的負性生活事件與HbA1c水平有中度到顯著的相關性。

  糖尿病所致軀體髒器損害的作用 糖尿病造成的髒器損害、或治療中的其他原因可導致抑鬱、焦慮情緒或抑鬱綜合征、焦慮綜合征。這種產生負性情感體驗的因果關係頗為複雜。

  糖尿病某些病理生理改變的作用 Geringer總結了聯係糖尿病和抑鬱、焦慮症狀的生物學證據,提出糖尿病引起抑鬱或焦慮的機製可能存在兩種基本方式:① 糖尿病特有的生物學改變引起抑鬱和焦慮症狀,主要包括糖代謝紊亂和神經內分泌異常兩方麵。Berstein研究認為,糖代謝紊亂可直接使患者產生抑鬱/焦慮。② 這兩種疾病可能有共同的生物學異常。Lustman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血漿皮質醇增高。而近年研究表明, 抑鬱/焦慮的患者存在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活性過度,部分患者血漿皮質醇增高。這可通過影響神經元的可塑性使中樞神經係統的某些結構受到損害,從而產生抑鬱和焦慮等負性情感。

  積“慮”成疾:抑鬱/焦慮也可能引發糖尿病

  臨床發現,在出現明顯的糖代謝紊亂及糖尿病臨床症狀前,部分患者已經曆應激性生活事件並表現出情感障礙。對糖尿病合並焦慮/抑鬱症狀的患者予抗焦慮和抗抑鬱治療後,患者的生化、免疫指標趨於恢複正常,血糖也隨之下降。這提示負性情感應被視為糖尿病、特別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研究表明重症抑鬱可能增加患者發生2型糖尿病的風險,曾患抑鬱症的患者在其後13年中2型糖尿病的罹患風險增加2.2倍。這提示在某些情況下,抑鬱症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前奏並在其發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項糖耐量和胰島素釋放試驗表明,抑鬱可致空腹胰島素水平降低,血糖升高。因此抑鬱症患者更易患糖尿病。

  另一種聲音:糖尿病與抑鬱/焦慮獨立共存或“糖尿病綜合征”

  糖尿病和抑鬱/焦慮共病率較高的原因可能有:

  首先,兩者存在許多共同的危險因素,如相似的不良人格特征(焦慮型人格、強迫型人格等)、遺傳因素、幼年精神創傷等。

  其次,兩者可能存在一定的生物學同源性,即一種病理生理過程同時促進兩種疾病發生。目前研究揭示,兩者均存在中樞神經係統某些區域的5-羥色胺(5-HT)和去甲腎上腺素(NA)相對不足或絕對缺乏,以及HPA軸活性過度, 導致出現共同的地塞米鬆抑製試驗異常,ACTH降低,血漿皮質醇增高和胰島素抵抗。皮質醇分泌節律紊亂可引起腦內高親和性鹽皮質激素受體和低親和性糖皮質激素受體之間激素作用的失衡,進而導致5-HT係統的功能障礙,這些改變與抑鬱情緒的產生及糖代謝紊亂都相關。

  此外,我們目前總習慣將軀體和精神症狀截然分開,而描述為“伴隨”關係。但根據一元化思維模式,也可將一種疾病的軀體、精神症狀及其他症狀看作同一疾病綜合征的有機組合體,即抑鬱/焦慮症狀可能是糖尿病綜合征的固有症狀。

  

關鍵字:糖尿病,抑鬱,焦慮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