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及青少年災難後以證據為基礎的危機幹預

作者: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醫學部 奧索夫斯凱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06-30

  在災難過後,緊張、悲傷等精神症狀是人們對異常狀況的正常反應,亦很常見。但若上述症狀持續時間過久,則可能存在問題。存活者常會對積極的、真誠的幫助和關心做出反應,會在不同時間段(災後即刻或一段時間後)講述其在災難中的感受和經曆,精神和心理工作者應陪在其身邊並及時傾聽;但部分存活者也會對災難援助存在抵抗心理,不願與人溝通。

  危機輔導步驟 與心理急救

  在對兒童進行創傷應激輔導時,工作人員應具有危機康複輔導的知識,注重不同的文化差異性,了解不同年齡段兒童的不同心理需求,與災區的當地救助人員建立良好的合作並提供專業幫助,使受災兒童感到安全和舒適,收集信息並評估受災兒童當前所需等。

  與親友分離、喪失家園等災難對各年齡段兒童均可造成精神創傷。創傷經曆,兒童的年齡及弱點,家庭、學校和社區對兒童的幫助程度,既往有無創傷史等均有助於指導工作人員判斷兒童受災難影響的程度。

  卡特裏娜颶風後 兒童篩查研究

  我們的研究小組共對22000名兒童進行了卡特裏娜颶風經曆和感受篩查,以確定與創傷後應激症狀發生相關的因素。結果顯示,個人損失(如玩具等)、與家庭和(或)社區分離、缺乏社會支持和既往曾經曆過創傷等與發生創傷後應激症狀相關,可預測是否需要精神衛生服務。

  應變力(resilience)是指適應困難環境的能力。良好的應變力可使兒童對災難有更好的適應力,較易再次獲得有效的或相對正常的社會功能,對災難所致創傷的預後更好。有助於提高應變力的因素包括學校和社區重建、維護當地傳統和文化、給予精神支持等。

  兒童(尤其是年齡較小者)的應變力取決於是否可及時得到父母或看護者的照顧。在卡特裏娜颶風後,我們的研究發現,若受災兒童可及時回歸學校和社區,他們則會表現得如正常兒童一樣。對兒童來說,可與朋友交流非常重要。

  卡特裏娜颶風經驗

  須對基礎設施(如學校、住房等)及時進行重建、為受災兒童提供學習和玩耍的機會和條件,為個人和群體提供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的危機幫助[具體操作規範見美國國立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網站]。

  盡快使孩子與分離的父母或撫養人重聚,為失去撫養人的孩子及時配置照料者,教育第一救援者(包括父母和老師等)如何應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創傷反應。

  應用臨床知識和技能收集相關信息、為災後兒童心理重建提供支持。

關鍵字:精神疾病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