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研究中的發表偏倚
特納(Turner)等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的文章表明,由於報告不足,目前有關藥物治療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循證醫學數據可能存在偏倚。
在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注冊的74項藥物研究中,大約有31%的研究結果從未發表。由於不發表陰性結果,使得藥物有效的陽性率從51%上升至94%。對藥物試驗的選擇性報告,對患者及醫療從業者可能造成不良後果。
抗抑鬱藥是否導致自殺增加
2004年,FDA要求抗抑鬱藥物的包裝盒上須加框警示兒童及青少年使用該藥會增加自殺意念和行為。
在上述警示後,初級醫療人員對抑鬱的診斷率減少了44%,繼而導致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應用顯著減少(10%)。
2007年,布裏奇(Bridge)等發表的一項兒童嚴重抑鬱患者臨床試驗(共27個)薈萃分析顯示,盡管年齡、研究條件等所致差異,但抗抑鬱藥的益處仍明顯大於由於自殺觀念或自殺企圖所致的危害。
精神興奮藥是否有以下缺陷
增加躁狂症風險? 研究顯示,接受精神興奮藥治療兒童的藥物中毒(toxicosis)率大約為0.25%。尚無證據表明,興奮藥中毒可預示未來發生雙向情緒障礙或精神分裂症。
應使看護者了解精神興奮藥有導致兒童(尤其是有躁狂症或精神病史者)發生躁狂症的可能,以及何為躁狂症的症狀與體征;雖然大多數症狀並不會顯示出即時的危害,但當患者存在躁狂症症狀時應接受安全性評估。
增加心髒性猝死(SCD)風險? 精神興奮藥上市後的不良事件報告中包括患者會發生SCD。在美國,專業組織推薦,對所有接受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藥物治療的患兒均應進行詳細的體檢和了解其是否有心髒病家族史;對初始評估提示心髒病風險較高者,則應進行心電圖檢查。
在接受ADHD藥物治療的患兒中,SCD的總發生風險還是相當低,且可能與非ADHD藥物治療者無顯著差異。最近發表的一項小樣本病例對照研究顯示,與對照者相比,發生SCD患兒更常用精神興奮藥。但該研究本身存在的缺陷卻消減了結果的可信度。
目前尚無資料顯示,使用ADHD藥物是否會使有潛在心髒疾病者的SCD發生風險增加。
增加藥物濫用風險? 一項納入11.3萬人的調查研究顯示,精神興奮藥的非醫療使用率達10%~20%,而常見的使用動機是增強注意力和保持清醒。
生長抑製? 在因ADHD而接受精神興奮藥治療的兒童中,青春期前、男性、基礎身高較高或超重、接受緩釋劑或較高藥物劑量者生長速度較慢,其可能原因為治療過程中的食欲和攝食量下降。
對接受精神興奮藥治療的兒童,推薦在治療前測量身高和體重,建立生長記錄;在治療過程中,每6~12個月測量一次。若治療過程中發現患兒的身高-年齡比降低超過一個標準差,應進行內分泌谘詢以排除其他異常並獲得治療幫助。
為使藥物所致生長缺陷最小化,應使用最低有效治療劑量、飯前避免給予短效製劑、當食欲受抑時給予高能量飲食等。
藥效逐漸降低? 隨時間進展,起始治療時的差異逐漸消失,而個體對治療反應的差異逐漸明顯。因此,應根據患兒的生長階段調整治療。
第二代抗抑鬱藥與代謝綜合征
研究顯示,與成年人相比,在治療12周內,奧氮平與利培酮可使青少年患者的體重顯著增加。
在精神疾病患者中,體重的過度增加將導致治療順應性差,藥物減撤,以及血脂異常、糖尿病、多囊卵巢綜合征、高血壓等並發症及相關死亡。
因此,對於接受第二代抗抑鬱藥治療的兒童,應在每次隨訪時監測其體重和體質指數、每年測量一次經臍腰圍,並提供飲食和鍛煉輔導。若可能的話,盡量避免使用與體重過度增加相關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