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第一次入院後的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
圖2 第二次入院後的DWI
圖3 第一次入院後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左圖)和第二次入院後的MRA(右圖)
圖4皮質上型分水嶺腦梗死機製圖
圖5 分水嶺指相鄰血管皮質動脈的交界區
病曆介紹
1例75歲女性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多年。入院2天前,患者出現左側肢體無力,持續約5分鍾後可自行緩解,發作2~3次/天。末次發作未自行恢複,住院治療1周後,左側肢體無力緩解,出院。2周後,患者再次出現左側肢體無力,尤以左下肢為著,伴二便失禁、情感淡漠。
兩次入院後的影像學檢查結果如圖1~3所示。
診斷
CISS(中國缺血性卒中亞型)分型:低灌注-栓子清除能力下降型
責任供血血管:右側大腦前動脈(RACA)。
發病機製如圖4所示。
病例討論
如何根據影像學梗死部位推測責任供血血管?
1. 明確分水嶺腦梗死的概念
分水嶺是指相鄰血管皮質動脈的交界區(圖5),並非腦表麵相鄰動脈末梢支的交界區。分水嶺腦梗死(CWI)又稱邊緣帶梗死,是相鄰2條或3條動脈供血區邊緣帶局限性的缺血梗死,主要發生在半球的表淺部位。
在該患者的大腦前動脈(ACA)和大腦中動脈(MCA)皮質動脈的分水嶺區,自前向後分布著4~5個點狀梗死灶(圖1),屬於皮質上型CWI。責任血管可能是RACA、右側大腦中動脈(RMCA)或其父動脈右側頸內動脈(RICA)。
2. 明確腦血管的供血區域
隻有明確腦部各血管的供血區域,臨床上才能根據CT或磁共振成像(MRI)所示梗死部位,判斷責任供血血管。
該患者右側胼胝體膝部有一新鮮梗死灶,胼胝體膝部由ACA分支供血,故可判斷責任供血血管是RACA(圖2)。從圖2中還可看到,分水嶺區的梗死灶體積增大,說明RACA狹窄程度加重,栓子脫落數量增加,RACA由狹窄進展到分支閉塞,導致胼胝體膝部梗死。
3. 盡量用一元論解析疾病
如果僅從圖1來判斷責任供血血管非常困難,因為RACA、RMCA或RICA的狹窄都能導致這種皮質上型CWI。但隻有RACA能解釋包括右側胼胝體膝部梗死在內的全部梗死灶。
4. 掌握CISS分型
目前國際上已有的病因分型中,無大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製分型,並且對小動脈病變分型也不夠細化。隨著各種影像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更確切的病因和發病機製分型診斷成為可能。在此背景下,高山教授的CISS分型設想應運而生。CISS分型是將大血管粥樣硬化性腦梗死按發病機製分為4型,分別為粥樣硬化性穿支閉塞、動脈-動脈(A-A)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能力下降型和混合型。
該患者的CISS分型為低灌注-栓子清除能力下降型,診斷標準是同時符合以下兩條:①梗死灶位於分水嶺區;②符合下述情況,有相應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或閉塞(多數狹窄>70%,但不是必須),相應區域血流灌注下降(如行灌注檢查,應有灌注下降的證據,但不是必須),腦血流存在微栓子信號[如行經顱多普勒超聲(TCD)微栓子監測,可有微栓子信號存在,但不是必須]。
5. 一定要結合病史診斷
在診斷過程中,結合病史最重要也最易被醫生忽視。
該患者首次入院是右側頸內動脈係統頻繁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最終進展為腦梗死,故可初步判斷其責任供血血管可能是RACA、RMCA或RICA。患者第二次入院時的主要症狀是下肢無力、性格改變和大小便失禁,責任病灶是右側旁中央小葉,最終判斷責任血管為RACA。
小結
根據影像學梗死部位推測責任供血血管,需要掌握腦血管的正常解剖與變異、腦血管的供血區域、大腦主要動脈分水嶺區、腦分水嶺梗死的臨床和影像學分型、缺血性卒中的各種分類(TOAST和CISS等),最重要的是結合病史。
如果能綜合運用上述知識進行病例分析,則可更加準確地根據影像學梗死部位推測責任供血血管。但是,若患者是穿支部位的孤立梗死灶(基底節區、腦幹、丘腦),從梗死灶的部位,甚至通過螺旋CT腦血管成像(CTA)、MRA都難以判斷責任供血血管時,最終還是要根據腦血管造影(DSA)結果判斷。雖然腦血管存在太多的變異,會影響我們的判斷,但熟練掌握各方麵的知識,對判斷責任供血血管和發病機製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