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曆摘要
病史
患者女性,55歲,2011年10月22日因“肝硬化、肝癌”從外院轉入我院。患者1990年因輸血感染丙型肝炎;1996年因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接受脾切除術;2007年出現間斷腹瀉伴雙下肢水腫,被診為慢性腸炎,接受大蒜素膠囊、諾氟沙星膠囊、複方地芬諾酯片治療後症狀好轉;2009年1月出現肝區不適,被診為丙型肝炎肝硬化、肝占位性病變;2010年10月因大量腹水被診斷為結核性腹膜炎,口服異煙肼、乙胺丁醇和左氧氟沙星治療半年,腹水基本消退;2011年10月19日因肝區隱痛在外院接受肝髒磁共振成像(MRI)動態增強掃描,顯示肝硬化,肝內多發硬化結節,食管下段靜脈曲張,少量腹腔積液,膽囊結石,左肝癌;10月20日接受射頻消融治療,同時靜脈滴注苦參堿葡萄糖注射液250 ml,1次/日。次日,患者出現3次水樣腹瀉,立即停藥。10月22日腹瀉消失,為進一步治療轉入我院。
檢查 麵色晦暗,鞏膜輕度黃染,肝區叩擊痛弱陽性,腹部移動性濁音弱陽性,雙踝部輕度水腫。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14.2×109/L,中性粒細胞占80%;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 56.8 U/L,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 )42 U/L,總膽紅素50.9 μmol/L,白蛋白27.6 g/L。
治療經過 因處方醫師不了解患者用藥史,10月25日再次應用苦參堿葡萄糖注射液250 ml,1次/日,靜脈滴注。第3天,患者發生嚴重無痛性水樣腹瀉,1次/小時。大便常規檢查未見異常。給予口服大蒜素、諾氟沙星、複方地芬諾酯,靜脈滴注頭孢西丁2 g,2次/日,腹瀉無緩解。10月28日,因家屬告知醫生,數天前患者接受苦參堿葡萄糖注射液後出現腹瀉,遂停用該藥。次日,患者腹瀉停止。
討論
苦參堿是從豆科槐屬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果實或地上部分提取的一種生物堿,其中氧化苦參堿占98%以上,還有極少量槐果堿、槐胺堿和槐啶堿等。苦參堿葡萄糖注射液為感染內科肝病患者退黃、降酶、改善肝炎症狀與體征的常用藥。關於苦參堿葡萄糖注射液不良反應的報道尚不多見,有學者報道該藥可致過敏性休克。
本例患者入院時,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可能存在腹腔感染;血清白蛋白低於正常水平,可能存在腸黏膜水腫;盡管肝癌、肝硬化也可出現腹瀉症狀,但本例水樣腹瀉的發生與苦參堿葡萄糖注射液的應用呈明確的時間相關性,且再次用藥後腹瀉再現,藥物與不良反應間的因果關係明確。動物實驗證實,苦參堿可拮抗蓖麻油、番瀉葉引起的小鼠腹瀉,有學者報道苦參堿可用於治療嬰幼兒和兒童腹瀉,然而本病例提示,應用苦參堿葡萄糖注射液時須警惕其致腹瀉的不良反應。同為苦參堿製劑,具有治療腹瀉和誘發腹瀉的不同作用,其機製有待進一步探討。(病例全文詳見《藥物不良反應雜誌》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