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7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發布了關於“阿奇黴素有增加心血管死亡風險的聲明”(編者注:見本報5月31日A4版)。該警戒信息的公布令全球醫藥界震驚! 一個大環內酯類最具代表性的、被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最具市場前景的優秀抗生素,也是當今劑型最多、銷售額占全球前十位的抗生素之一,怎麼突然被告之有增加心血管死亡的風險呢?
解讀1:FDA報告發布背景
FDA曾在2012年3月15日已就阿奇黴素的安全性發出警戒,聲稱該藥有引致QTc延長或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Tdp)的風險。
此次FDA警戒的背景資料是《新英格蘭醫學雜誌》5月17日登載的、由美國著名的範德堡醫學院藥物流行病學係與預防醫學係的雷(Ray)教授等撰寫的論著——《阿奇黴素及其心血管死亡的風險》。
作者進行了一項大樣本回顧性研究,結果顯示,應用阿奇黴素5日,伴發心血管死亡的風險呈輕度的、絕對的增加,尤其是具有基礎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心動過緩等的患者,或並有其他危險因素如吸煙、超重、營養缺乏以及活動太少等風險更大。
解讀2:FDA警戒之佐證
2006年,意大利學者羅索(Rosso)等報告了1例阿奇黴素引發QTc延長的典型病例。患者為65歲男性,患原發性擴張性心肌病,因伴發社區獲得性肺炎,首日靜點頭孢三嗪1.0 g,阿奇黴素0.5 g,隨後改為口服阿奇黴素0.5 g,2天。末次給藥後,患者出現心悸,心電圖示正常竇性心律,但QT卻由基線380 ms延長為680 ms;QTc由基線390 ms延長為660 ms。停用阿奇黴素後, QTc降低為430 ms(見圖1)。
2009年,讚博恩(Zambon)教授等對3種不同設計方案的研究進行分析。該分析共納入1275病例、9189例對照者。結果經修正後,近期應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者並發室性心律失常和心髒驟停的風險,三組的比值比(Odds)分別為2.13(95%CI為1.34~3.39)、1.70(95%CI為0.88~3.26)和1.62(95%CI為0.78~3.34)。從而更加明確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者確有致嚴重心血管事件之風險。
早在2004年,Ray等即對紅黴素致心律失常作用進行了一項大樣本、回顧性隊列研究,納入1988年1月1日至1993年12月31日共1249943人年。隨訪發現,心性猝死1476例,經多因素修正後,近期應用紅黴素組心性猝死發生率是未用紅黴素組的2倍(RR=2.01、95%CI 1.08~3.75、P=0.03)。如患者同時服過細胞色素P3A4(CYP3A4)抑製劑,如硝基咪唑類抗真菌藥,某些鈣拮抗劑以及某些抗抑鬱藥等,則心性猝死的發生率是未用紅黴素組的5倍(RR=5.35、95%CI 1.72 ~ 16.64、 P=0.004)。
解讀3:阿奇黴素致心律失常與用藥時間有關
阿奇黴素致心律失常的機製尚雖未闡明,但至少與其在用藥5天時,血藥濃度達峰值相關。隨後組織中藥物濃度迅速降低。這也是為什麼不推薦快速靜脈滴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主要原因。
米什拉(Mishra)等試驗證明,單藥靜點500 mg紅黴素後,即可能發生QTc延長,最顯著的是發生在滴注後15分鍾左右,滴注結束後5分鍾不再發生QTc延長現象。對照組靜滴頭孢呋辛未見QTc延長現象。
研究者的結論是,靜滴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發生QTc延長的風險更高,故靜滴時速度應緩慢(>20 分鍾),同時應進行心電圖監測以策安全。
解讀4:為何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發生代謝性藥物相互作用較多
根本原因是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既是CYP3A4的底物,又是CYP3A4的抑製劑。作為底物,當與強效CYP3A4的抑製劑並用時, 因其代謝受抑製,血藥濃度急劇升高,其藥理作用就會發生質變——從抗菌藥變成心髒毒性藥物,導致QTc延長或致死性TdP。
Ray等發現,近期合用CYP3A4抑製劑與紅黴素者心性猝死的風險最大,原因就在於此。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作為CYP3A4抑製劑,其抑製強度並非一致,而是依次為克拉黴素>紅黴素>羅紅黴素>地紅黴素>阿奇黴素。
臨床常用藥物中有50%是經CYP3A4代謝的。如果這些藥物的代謝主要依賴此酶(50%以上),一旦與強效CYP3A4的抑製劑並用,就會因代謝受抑,血藥濃度急劇升高而招致毒副反應,嚴重者可致死。
如幾個強效抑製CYP3A4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與特非那丁、阿司咪唑、西沙必利或西立伐他汀同用後,很易引發嚴重心髒毒導致TdP,或肌肉毒導致橫紋肌溶解綜合征,最終導致這4個藥撤市。雖然還有許多藥物未被召回,但在說明書中也都添加了類似警告。
解讀5:大環內酯類的雙重角色
為什麼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既是CYP3A4的底物,又是CYP3A4的抑製劑?
主要原因是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進入體內在肝髒或腸道被CYP3A4代謝。以紅黴素為例,先被CYP3A4代謝轉化為去烷基的亞硝基紅黴素,此代謝產物頗具氧化性,立即將CYP3A4[由血紅素蛋白(P450)、黃素蛋白(NADPH細胞色素C還原酶)和磷脂(磷脂酰膽堿)組成]中的Fe+2氧化為Fe+3,從而使其失去酶的活性。在臨床常用藥物中,扮演雙重角色的藥物還有許多,如質子泵抑製劑奧美拉唑、埃索美拉唑等。
結語
FDA關於“阿奇黴素與心血管死亡險風報告”再次警示我們,觀察評價任何藥物的優劣均應以金指標——患者死亡率為準繩,絕不能僅以近期療效論“英雄”。這樣的教訓己屢見不鮮。如1991年的心律失常抑製試驗(CAST),首次報告抗心律失常藥英卡尼、氟卡尼雖然治愈了心律失常,但在終點比較中,前述兩種藥治療組死亡率比安慰劑組增多。有關此研究的報告已成為臨床評價藥品的典範。
這些事例均告誡我們:一定要高度關注藥物的兩麵性,堅持科學、合理、權衡利弊的個體化給藥。當然,阿奇黴素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