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複流發生機製中,血栓和粥樣斑塊造成的遠端微循環栓塞是較為肯定的原因之一,也是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過程中防治無複流現象的關鍵。作為PCI治療中處理血栓問題的一項重要技術,栓塞保護裝置和血栓抽吸裝置的問世,改變了臨床指南與實踐。
栓塞保護裝置:何種情況下應用?
理論上講,應用栓塞保護裝置(EPD)能有效減少遠端栓塞,減少各種臨床情況下無複流現象的發生,改善患者臨床預後。但是,大規模臨床研究結果表明,EPD僅能改善大隱靜脈橋血管(SVG)介入治療的結果。
在前瞻隨機對照試驗SAFER研究中,801例接受SVG介入治療患者被隨機分為EPD組和常規PCI組,血栓保護裝置采用GuardWire球囊閉塞保護裝置(圖)。結果顯示,與常規PCI組相比,應用EPD組無複流發生率顯著降低(3%對9%,P=0.001)。隨訪結果表明,采用Guardwire可相對降低42%(9.6%對16.5%,P=0.004)的30天終點事件發生率(包括死亡、心梗、急診冠脈旁路移植手術、再次靶血管重建),急性心梗的減少最為顯著(8.6%對14.7%,P=0.008)。
之後的其他隨機試驗(如PROXIMAL、FIRE研究等)也證實了在SVG的PCI治療中,使用濾器保護裝置可以獲得與球囊保護裝置相同的療效。
而在急性心梗介入治療中,應用EPD並未獲得預期效果。在EMERALD和 PROMISE研究中,分別應用球囊保護裝置和濾器保護裝置,均未帶來血流和臨床死亡率方麵的益處。
因此,在2011年美國心髒病學會基金會/美國心髒學會/ 美國心血管影像與介入學會(ACCF/AHA/SCAI)最新PCI指南中,僅推薦了EPD應用於SVG的介入治療(I/B)。
血栓抽吸:常規還是選擇性應用?
TAPAS研究是評價血栓抽吸裝置在急診直接PCI中療效的單中心隨機對照試驗,共納入1071例ST段抬高性心梗(STEMI)患者。結果顯示,與單純PCI組相比,血栓抽吸聯合PCI組術後心肌Blush分級3級率(46%對32%,P<0.001)和完全ST段回落率(57%對44%,P<0.001)明顯升高。隨訪1年結果顯示,血栓抽吸組聯合終點事件發生率明顯低於單純PCI組(P= 0.016)。
此外,對9項臨床試驗進行的薈萃分析結果表明,與單純PCI相比,常規使用人工抽吸可改善患者術後心肌灌注分級(MBG 3級比例分別為52.1%和31.7%,P<0.0001),減少遠端栓塞(7.9%對19.5%,P<0.0001),30天死亡率顯著降低(分別為1.7%對3.1%,P=0.04)。根據上述結果,有學者提出,血栓抽吸應成為急診PCI術中的常規輔助手段。
但是,臨床上也有學者對此持不同觀點,認為不應常規應用血栓抽吸,而應選擇性應用。
首先,並非所有急診患者均有明顯血栓負荷,在TAPAS研究中,基線造影可見血栓僅占不足50%。其次,並非所有血栓都會造成嚴重無複流。夏諾(Sianos)等對792例患者進行的研究發現,嚴重血栓負荷的患者發生遠端栓塞和無複流的幾率分別是17.3%和4.0%,而輕度血栓負荷患者遠端栓塞和無複流的幾率分別僅有3.5%和0.5%(P均小於0.001)。
在HORIZONS-AMI研究亞組分析中,與未接受血栓抽吸的STEMI患者相比,接受了血栓抽吸的患者,術後30天和1年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梗、靶血管重建、主要不良心髒事件(MACE)、主要出血事件均無顯著差異。
2011年ACCF/AHA/SCAI最新PCI指南在推薦血栓抽吸同時(Ⅱa/B)亦指出,與常規抽吸相比,僅對血栓負荷重的患者進行選擇性抽吸能否獲得相同療效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