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標準結腸鏡相比超細結腸鏡顯優勢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消化科 何振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03-29

inserted image
 

  據報道,高達10%的結腸鏡檢查因未到達盲腸而不能完成全結腸觀察。

  為了提高結腸鏡檢查的成功率,研究者發明了一種新型超細結腸鏡,其外徑僅為9.2 mm,並且還適當延長了內鏡前端的彎曲部。

  香港學者詹姆斯·勞(James Lau)等進行了一項隨機對照研究,評估與外徑12.9 mm的標準結腸鏡相比,超細結腸鏡的檢查成功率和耐受性。研究發表在《消化內鏡》(Gastrointest Endosc)2012年3月刊上。

  研究納入標準為年齡18歲以上、首次接受結腸鏡檢查的患者,將其隨機分入超細結腸鏡檢查組(551例)和標準結腸鏡檢查組(570例),評估兩組在盲腸插入成功率、患者滿意度評分以及鎮靜藥使用劑量方麵的差異。

  結果顯示,超細與標準結腸鏡組的首次盲腸插入成功率無統計學差異(98.9%對 97.4%),超細結腸鏡組的咪達唑侖(2.65 mg 對2.82 mg)和呱替啶平均使用量明顯小於標準結腸鏡組(27.6 mg 對29.7 mg),兩組患者的滿意度評分相似。

  首次結腸鏡檢查未成功例數共計21例,其中超細結腸鏡組中的6例患者,全部經標準結腸鏡完成了全結腸檢查;而在標準結腸鏡組中的15例患者,有11例經超細結腸鏡完成了全結腸檢查。

  該研究結果提示,在漢族人群中,超細結腸鏡可獲得與標準結腸鏡類似的全結腸檢查成功率,而且患者的耐受性更佳。

  ■ 專家點評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 張澍田

  結腸鏡檢查是下消化道疾病診治,尤其是結直腸腫瘤篩查的常用手段,而成功的腸鏡檢查須到達盲腸並完成全結腸黏膜的觀察。

  影響結腸鏡檢查成功率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患者因素,如高齡、女性、良惡性狹窄、憩室病、腸道冗長、腸袢成角或固定、既往盆腔手術史、患者的耐受性以及腸道準備等,也包括內鏡和操作技術方麵的因素。

  這項香港研究評價了超細結腸鏡與標準結腸鏡在檢查成功率和患者耐受性方麵的差異,結果顯示二者在首次盲腸插入成功率上無顯著差異,但超細結腸鏡檢查組所使用的鎮靜劑藥量相對較小。

  這種超細結腸鏡的外徑為9.2 mm,比兒童結腸鏡(外徑為11.3 mm)還細,而且內鏡前端的彎曲部更長。

  與標準結腸鏡相比,超細結腸鏡擁有更好的柔軟度和靈活性,更容易通過腸袢成角或固定的部分,檢查過程中患者的不適感明顯減輕,因此推薦在腸袢彎曲較急或腸腔狹窄的患者中使用。

  超細結腸鏡也有其不足之處。首先,鏡身較細,使腸壁無法緊密套疊在鏡身上,腸鏡在腸腔內處於“鬆鬆垮垮”的狀態,尤其是在腸腔寬大的近端結腸部,超細結腸鏡更容易成攀,不推薦用於腸腔粗且冗長的患者。其次,超細結腸鏡在治療方麵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便於操作和選擇器械。

  除了超細結腸鏡以外,還有其他方法可以提高結腸鏡的檢查成功率,而且這些方法也可用於常規腸鏡檢查失敗的患者,例如采用硬度可以調節的結腸鏡、內鏡插入形態觀察裝置、注水結腸鏡、透明帽輔助結腸鏡、兒童結腸鏡、氣囊小腸鏡等。

  在臨床工作中,上訴方法多數僅用於腸鏡檢查有困難的患者,我們仍然強調,掌握腸鏡操作技巧以及接受足夠多的訓練才是提高腸鏡檢查成功率的關鍵。

關鍵字:結腸鏡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