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曆摘要
患者男性,35歲,因雙下肢麻木、疼痛1月餘入院。
患者半年前因尿頻尿急就診於外院,診斷為前列腺炎伴泌尿係統感染,予口服甲碸黴素(0.5 g,tid)和鹽酸黃酮呱酯(0.2 g,tid)治療。1個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雙足疼痛,隨後出現雙下肢麻木,雙下肢膝關節以下疼痛明顯、呈觸電感。10 天前,患者出現雙側指尖麻木,無明顯乏力,無二便異常,無口角歪斜、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無軀幹部感覺異常,無發熱。飲食可,體重較前減輕約5 公斤。
既往體健,無藥物及食物過敏史,無糖尿病史,無家族遺傳病史,否認服用其他藥物史。
查體及神經係統檢查 體溫36.8 ℃,脈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壓130/80 mm Hg,心肺腹未見異常。神誌清、精神可,言語流利,回答切題。雙側額紋對稱,眼裂正常,眼球各方向活動正常,無眼震,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約2.5 mm,對光反射存在,雙側鼻唇溝對稱,伸舌居中,頸軟無抵抗。四肢肌力5級,肌張力正常,雙上肢腱反射對稱(++),左膝反射(++),右膝反射(+++),雙踝反射(+),雙側病理征(-),雙側指鼻、跟膝脛試驗正常,Romberg征(-),雙膝關節以下針刺覺過敏,右膝關節以下及左膝關節以下踝關節以上震動覺減退,雙踝關節以下位置覺、運動覺減退,克氏征(-)。
輔助檢查 白細胞3.9×109/L,中性粒細胞0.31,紅細胞3.23×1012/L,血紅蛋白116 g/L。肝腎功能、腫瘤標誌物及自身抗體檢測均在正常範圍。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檢測陰性。葉酸1.87 μg/L↓,維生素B12水平在正常範圍內。
心電圖及X線胸片未見明顯異常。
肌電圖:四肢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不同程度延遲或減慢;部分感覺神經動作電位(SNAP)和複合肌肉動作電位(CMAP)波幅下降。
腦幹聽覺誘發電位(BAEP):常規100 dB短聲刺激,各波引出形態良好,潛伏期、波間期正常。
視覺誘發電位(VEP):全視野模式翻轉刺激,P100波引出,形態穩定,潛伏期正常。
體感誘發電位(SEP):脛神經SEP雙側P40波存在,波幅低平,潛伏期延長,以左側為著。
診斷 周圍神經病(甲碸黴素繼發性)。
治療 停用甲碸黴素及鹽酸黃酮呱酯,予維生素B1 20 mg、維生素B2 10 mg、維生素B6 10 mg、維生素B12 25 μg、葉酸 5 mg、加巴噴丁100 mg,均為3次/日口服。
1周後患者痛覺過敏緩解,雙側膝關節以下針刺覺過敏較前減退,深感覺檢查同前。複查血常規:白細胞4.9×109/L,中性粒細胞0.31,紅細胞3.7×1012/L,血紅蛋白125 g/L。
討論
本患者在口服甲碸黴素及鹽酸黃酮呱酯5個月後出現周圍神經病表現,停用上述藥物,並配合相應治療後症狀緩解。
鹽酸黃酮呱酯為泌尿生殖係統平滑肌解痙藥物,其藥品說明書示不良反應集中於抗膽堿能作用,從臨床藥理毒理研究方麵分析該藥無直接針對周圍神經的毒性。甲碸黴素為氯黴素類抗生素,作用機製與氯黴素相似,可抑製細菌肽鏈形成,阻止細菌蛋白合成。此外,該藥亦具較強免疫抑製作用,可抑製免疫球蛋白合成和抗體生成。雖然其毒性較氯黴素弱,但仍對神經和造血係統有毒性作用。
本患者在出現周圍神經病的同時葉酸降低,出現可逆性輕度貧血,停藥後貧血快速改善,周圍神經病症狀好轉。因此,其周圍神經病與鹽酸黃酮呱酮酯相關性較小,考慮為甲碸黴素所致,且長時間應用也可能是導致不良反應的原因之一。
甲碸黴素致周圍神經病報道罕見,僅法國於1987年有1例、日本在1976年有2例報道。檢索Pubmed、Embase、Cochrane Database 及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發現國內此前無報道。日本筱原(Shinohara)等報告的病例也表現為明顯的下肢痛覺過敏,停藥後症狀不同程度改善。
目前認為,甲碸黴素致周圍神經病的機製與其幹擾正常的維生素代謝有關,維生素B族對治療該藥導致的周圍神經病及預防不良反應具一定作用,但具體機製仍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文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內科 任汝靜 王剛 湯薈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