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4類疾病 CT優勢凸顯

作者:衛生部北京醫院放射科 周誠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9-30
 
 
 
 

 

  CT的發明是醫學史上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革命,它打破了自倫琴發現X線以來70多年間的放射影像成像模式,由探測器接受衰減光子和計算機進行圖像處理,大大提高了圖像的密度分辨率,清晰的體層成像又解決了組織的重疊問題,使放射診斷的準確率顯著提高,推動了臨床醫學與醫學研究前進的步伐。

  40年來,隨著CT機硬件設備的更新與進步,CT的臨床應用也是日新月異。其為臨床醫生提供可靠的圖像信息和治療依據,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大量患者得以早期發現病變、解除痛苦作出了巨大貢獻。CT的發明和應用也促進了整個影像鏈的發展,計算機被廣泛引入醫學成像。時至今日,磁共振成像(MRI)、超聲、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係統(SPECT)、動態生物代謝影像(PET)及PET-CT、甚至整個數字X線成像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臨床多種影像檢查手段交叉互補、發揮作用的今天,CT仍然在一些方麵具有其特有的優勢,尤其在以下4方麵作用更加凸顯。

  顱內急性出血和顱腦外傷

  腦血管病是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疾病,其中缺血性腦血管病約占80%,出血性腦血管病約占20%,但是後者占整個腦血管病患者死亡率的一半以上,足見其來勢凶險。腦血管病的早期正確診斷、及時治療是減少死亡率和致殘率的關鍵,CT以其快速、準確、無創等優點成為腦血管病的首選檢查方法。特別是對於出血性疾病,由於磁共振的信號變化是建立在血紅蛋白的動態改變和其內鐵的性狀變化之上,CT對急性出血的顯示更具優勢。

  顱腦外傷後,患者由於震蕩、血壓、顱壓升高、意識不清等多種因素難以配合檢查,MRI又很難提供急救設施,CT成為最佳的檢查手段。除了解患者有無出血,薄層CT還可細致顯示顱骨骨折的形狀、位置、凹陷程度以及與血腫的關係(圖1)。

  肺栓塞和血管成像

  肺栓塞是內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動脈導致肺循環障礙的臨床和病理生理綜合征,其臨床表現可從無症狀到咯血甚至猝死。在我國過去曾認為肺栓塞是少見病,隨著經濟生活的改善,血脂異常和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增多,近年來我國肺栓塞發病率持續升高。

  影像學檢查上,國際上已取得共識,認為CT肺動脈造影(CTPA)應成為診斷肺栓塞的首選。CTPA可初步鑒別急性或慢性肺栓塞,對於急性肺栓塞,CTPA不僅能明確肺栓塞的存在,而且還可觀察到受累肺動脈內栓子的大小、具體部位、分布、與管壁的關係、以及右心房和右心室內有無血栓形成,肺組織灌注情況,有無肺梗死的發生及其麵積等(圖2)。這些均是指導臨床溶栓治療的直接證據。CTPA同時亦應作為治療效果的評價手段。有條件時,對肺栓塞患者應同時加掃雙下肢靜脈。

  由於CT快速掃描和大範圍移動的優勢,CT亦成為長段血管和精細小血管成像的主要方法。

  多部位複合外傷

  意外事故(如車禍、地震、高空墜傷以及暴力傷等)常導致多部位複合傷。除多發骨折外,軀幹部的複合傷尤以腹部、盆腔多見。由於腹部、盆腔內髒器的特殊性,外傷易導致實質髒器破裂出血;同時,嚴重的複雜性骨盆骨折常合並腹腔髒器損傷,有研究報告,其發生率為16%~20%。此類傷員一般傷情較嚴重,死亡率也較高(圖3)。

  在影像檢查中,通常以普通X線檢查患者有無骨折。由於多部位複合外傷的傷員不易搬動,而且往往還需要接受胸腹盆部大範圍檢查,因此近年來國際上公推以CT做“一站式”檢查評估,CT可明確複合外傷的部位、性質、程度,其敏感性和特異性較X線高,能為臨床提供更多可靠的診斷信息,是複合外傷最重要的檢查方法。既可以發現體內的實質髒器破裂,又可以同時診斷骨盆肢體的骨折。有報道CT診斷肝損傷的準確率>95%,強大的後處理功能也為臨床提供了全身、更為直觀的影像學資料。

  心髒冠狀動脈成像

  多層螺旋CT心髒成像是目前發展最為迅速的,用於診斷和評價冠心病的無創性檢查方法。其可以顯示冠狀動脈及其主要分支,很好地顯示鈣化及非鈣化斑塊,確定血管狹窄及程度,對支架及搭橋術後進行複查評價。從早期的前瞻性心電門控技術到如今的回顧性心電門控技術,有效地縮短了每次采樣時間,增加采樣次數,對心率較快和心律不齊的患者進行高質量的掃描。冠狀動脈的圖像後處理也有了很大進展,采用自動中心校正,使得單條血管的中心剖麵顯示更加快速和精確,更明確地判斷血管的狹窄及其原因(圖4)。

  ■小結

  展望CT發展的40年曆程,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裏,醫學影像學的發展將更為廣闊,將為人類醫學的進步發揮其更為重要的作用。

關鍵字:麵對4類疾病,CT優勢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