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固醇百年故事:爭議篇 正確認識“洗血”療法的降膽固醇效果

作者:中南大學附屬湘雅二醫院 趙水平 黃賢聖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7-04

  “洗血”療法全稱為肝素誘導體外低密度脂蛋白沉澱法(HELP),主要用於治療純合子型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血液自手臂引出體外,經“HELP血脂分離係統”被分離為血細胞和血漿,血細胞重新輸入體內,血漿則加入肝素緩衝液,將低密度脂蛋白、纖維蛋白原沉澱後清除,甘油三酯、膽固醇也明顯降低。血液過濾後重新輸回體內。

  人們希望通過“洗血”療法達到減肥或降脂目的,但實際上,“洗血”降脂僅解決高血脂問題,並不會減輕體重。高血脂屬於慢性代謝性疾病,使血脂維持正常須不間斷接受降脂治療,僅靠一兩次“洗血”不能改善不良代謝狀況。因此,對高血脂患者,“洗血”並非長久之計。

  人體血液中膽固醇並非都是引發動脈粥樣硬化的“元凶”,其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越多,冠心病發病風險越小。但有些血脂分離機不能對膽固醇加以鑒別,在清除“壞”的低密度脂蛋白、纖維蛋白原時也會包括“好”的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免疫球蛋白。更要注意的是,“洗血”療法存在出血、酸堿失衡、栓塞等風險,患者也可能麵臨溶血、感染、膿毒症、抵抗力下降等風險。選擇該方法應嚴格掌握適應證。此外,“洗血”療法費用昂貴。

  “洗血”降脂既昂貴又存在風險,因此對於多數高血脂患者,在改變生活方式、合理運動、平衡膳食的基礎上,合理應用調脂藥物可有效控製血脂水平,改善生活方式和適量藥物治療是明智的選擇。

  ■ 相關鏈接

  研究者致力於將膽固醇控製在理想水平。奧基夫(O’Keefe)等分析多項研究後提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低者獲益多,且能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理想LDL-C水平為1.3~1.8 mmol/L。為使患者達理想LDL-C水平,研究者開展大量降膽固醇治療研究,近期亦有多項重要研究結果公布。

  2010年歐洲心髒病學學會(ESC)年會上,膽固醇治療研究者協作組(CTT)報告了一項薈萃分析。該分析納入5項對比強化與常規劑量降脂治療的研究及21項對比降脂治療與安慰劑的研究。結果為,降低LDL-C可明確地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無論基線LDL-C水平如何,LDL-C每降低1 mmol/L,主要血管事件年發生率減小超過1/5。該研究提示,對已達到目前指南推薦降脂目標的高危患者,進一步降低LDL-C水平有額外獲益,該益處可通過應用新的強效他汀藥物或普通他汀與其他降LDL-C治療聯用獲得。

  2011年6月9日《柳葉刀》(Lancet)在線發表的SHARP研究,為在更多人群[包括慢性腎髒病(CKD)]中聯用辛伐他汀與依折麥布降低LDL-C的療效和安全性提供了證據。SHARP研究報告,在CKD患者中,聯用辛伐他汀與依折麥布降低LDL-C可安全地減少主要動脈粥樣硬化事件(定義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冠脈死亡、非出血性卒中、任何血運重建)發生率:聯合治療組LDL-C降低0.85 mmol/L,主要動脈粥樣硬化事件發生風險較安慰劑組降低17%(11.3%對13.4%);聯合治療組肝炎、膽結石、癌症和非血管性死亡的發生風險與安慰劑組無顯著差異。

  ■ 結語

  降低TC與死亡率的關係受到研究者關注。雖然有相反觀點,但是多數學者主張對高膽固醇血症行積極防治。高膽固醇血症的危害及降低膽固醇的益處已得到大量流行病學研究和臨床降脂試驗有力支持,具有堅實的循證醫學證據,尤其是以他汀為代表的降脂藥物取得的巨大成功將全球高膽固醇血症防治推向高潮。因此,至少目前並無理由認為低膽固醇血症會改變冠心病防治策略或動搖積極防治高膽固醇血症的決策。

關鍵字:膽固醇,“洗血”療法,HELP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