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藥是以中藥材為原料,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針對某一證型疾病一般的症狀表現,按規定的處方和方法加工製成一定劑型,供醫生臨床辨證後使用的一類藥物。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出現了“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並記載了包括丸、散、膏、丹等劑型的多種中成藥。今天,許多中成藥品種依然為廣大民眾熟知習用。在承認中成藥具有廣泛實用價值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目前中成藥的不合理應用現象極為普遍和嚴重。辨證施治、整體觀念是中醫藥理論精髓,在應用中成藥治療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時,一定要辨清患者的體質和症狀,選擇適合的藥物。同時強調,在許多情況下,中成藥治療不能替代西醫治療。
根據高血壓類型選擇中成藥
中醫根據高血壓患者症狀、體質的寒熱虛實等,將高血壓分為肝陽偏亢型、肝腎陰虛型、痰濁中阻型、氣血虧虛型等證型。很多醫生往往看不懂“處方組成”和“功能”,僅僅根據說明書“主治”項,隻要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或病名就作為選擇依據。舉例來講,天麻鉤藤顆粒、牛黃降壓丸等中成藥或珍菊降壓片等中西藥合方製劑適用於肝陽偏亢型高血壓,如果用於氣血虧虛型或寒瘀症狀明顯的高血壓患者,會造成體質越來越偏頗。反之肝陽偏亢型高血壓患者如果用了氣血虧虛型適用的藥物,往往會使血壓進一步升高。
川芎和丹參在心腦血管疾病治療中的應用
常用於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中成藥說明書常常寫著“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等,但藥物組成不同,其藥性差異也很大。這些“活血化瘀”中成藥中最為常見的兩種中草藥成分為川芎和丹參(表2)。
川芎、丹參雖然都是好藥,但好藥還須用對了才能發揮療效。遺憾的是當前許多醫生將丹參和川芎的藥性混淆了,認為都是活血化瘀藥,隨便用哪個都行。例如在臨床上,醫生往往認為心肌缺血不發作的時候,用以丹參為主的藥物,心肌缺血發作的時候再用以川芎為主的藥物,這是當前中成藥在心腦血管疾病治療使用中較大的誤區,也是臨床由於不合理用藥延誤病情甚至加重病情的常見原因。
小結
近年來,許多醫藥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研究來證實,活血化瘀中藥在心腦血管疾病預防、治療方麵,對血液、血管、心腦細胞等的病理環節具有明確的多途徑、多靶點作用。但在實驗中提示有相似作用的活血化瘀中成藥卻在臨床使用中的效果因人而異,這提示,我們必須認識到,現代研究結果隻能作為佐證,不能代替中醫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