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發布公告稱,若較長時間(大多數情況下,當超過1年時)使用質子泵抑製劑(PPI)或可導致低鎂血症,而低鎂血症可導致肌痙攣(手足抽搐)、心律失常和驚厥等嚴重不良反應。
治療低鎂血症常須補鎂,但大約1/4的病例單純補鎂無效而必須停用PPI。就此,FDA推薦,對即將長期使用PPI的患者,以及須將PPI與地高辛、利尿劑(襻利尿劑和噻嗪類利尿劑)或其他可導致低鎂血症藥物[如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I)和(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同時使用的患者,應提前檢測其血鎂濃度並在用藥過程中考慮規律監測血鎂情況。
注:目前處方用PPI有埃索美拉唑鎂、右蘭索拉唑、奧美拉唑、複方奧美拉唑(奧美拉唑/碳酸氫鈉)、蘭索拉唑、泮托拉唑鈉、雷貝拉唑鈉,此外,Vimovo是一種由萘普生與埃索美拉唑鎂組成的複合處方藥物。
非處方(OTC)PPI有奧美拉唑緩釋劑、複方奧美拉唑和蘭索拉唑緩釋膠囊。FDA認為,嚴格遵守OTC藥物標簽使用說明發生低鎂血症的風險極少,但患者用藥時間常可能超出規定,醫師在推薦患者使用上述OTC藥物時,應告之低鎂血症風險。
■專家點評
PPI致低鎂血症並不罕見 長期使用應密切關注血鎂變化
美國梅奧醫院 錢琦
看到FDA的這則警告,我並未覺得吃驚,因為在過去兩年間我曾遇到過相當數量因使用PPI導致低鎂血症的病例。
鎂是人體內多種代謝過程所必須的多功能陽離子。此外,人體內300多種不同的酶發揮作用亦需要鎂的參與。盡管其擁有多種不同功能,但與其他離子不同,鎂是唯一一種人體內沒有特異性激素可以調節其血漿濃度的離子。人們每天大約攝入350 mg鎂,其中100 mg自腸道(主要是小腸)吸收進入血液循環;在適當的鎂平衡時,每日有100 mg鎂自尿液排出。
研究表明,正常人尿液中鎂的排泄情況依循環中的鎂濃度而定。若胃腸鎂吸收較少,血漿鎂濃度輕度下降,則尿鎂的排泄將顯著減少。例如,在2~3天內胃腸對鎂的吸收不足,尿鎂則可能降低至近於零。這提示,尿鎂是預測鎂是否獲得足量胃腸吸收的良好指標。另一方麵,若血漿鎂濃度較低,但尿鎂超過最低值(>25 mg/d),則說明存在尿鎂消耗。
那麼,PPI導致低鎂血症的原因是什麼呢?盡管已有的報告和我們自己的經驗表明,PPI所致低鎂血症患者尿鎂排泄極低,提示胃腸鎂吸收不足而非尿鎂消耗,但PPI是否是通過阻斷跨細胞TRMP6通道和(或)細胞旁路幹擾了鎂的吸收尚未清楚。
就我個人經驗而言,通過單純增加口服鎂的攝入幾乎不可能治療低鎂血症。因此似乎應同時停用PPI及增加口服鎂的攝入才能使血鎂恢複正常。須注意的是,同時使用利尿劑(尤其是襻利尿劑,其可通過尿液消耗鎂)和PPI的患者尤其容易發生低鎂血症,因為二者均可既使胃腸鎂吸收不足又可使尿鎂不當排出。
總之,PPI相關低鎂血症是一種真實的、值得引起關注的臨床現象。臨床醫師在給患者使用PPI前應小心評估其利弊。對於適合長期使用PPI的患者,醫師應高度警惕其低鎂血症的臨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