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小傳
鄒大進,主任醫師、教授,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醫師分會副會長,解放軍內分泌專業委員會常委。
有一天出門診,一位患2型糖尿病多年的老人,愁容不展、聲音倦怠地告訴我:“大夫,都說控製好血糖,就能像個健康人一樣生活,但治病的程序太繁瑣了。”原來,由於年事高、血糖高、伴有並發症,這個老人每天要打兩次胰島素,吃6次藥(飯前3顆,飯後3顆),再加上每天至少測3次血糖。這些事讓老人記不住、還常出錯,久而久之,引發他對糖尿病治療的恐懼。
的確,在糖尿病的治療當中,各種藥物由於作用機理不同,服藥時間和方法也各不相同,無疑增加了患者的使用難度。比如,磺脲類藥要在飯前半小時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製劑要與第一口飯嚼服,雙胍類藥要在飯後服用等。
麵對如此繁瑣而嚴格的要求,吃藥也成了一種心理負擔。服藥次數越多,用法越複雜,不僅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越高,而且患者很難做到,依從性就越來越差,疾病控製、生活質量等都大幅受限。
我認為,醫生處方時,要設身處地多為患者著想,盡可能使治療方案簡便、易行。對此,我總結了“八字處方”原則:管用。首先要考慮處方藥物能否針對病因,對症治療,讓患者短期和長期得到最大獲益。省事。醫生要選最簡單的治療方法,方便病人使用,使其能夠堅持長期用藥。實惠。治糖尿病是一輩子的事,一個合格的醫生應該想辦法讓病人花錢最少、獲益最大。無毒。處方藥物有什麼禁忌症、如何避免不良反應、出現不良反應後應該怎麼辦,這是醫生必須對病人交代清楚和負責的事情。
此外,需要提醒大家,糖尿病發病機理複雜,各種常用降糖藥的降糖機製不同。有研究顯示,血糖水平會隨單藥治療時間的延長而逐漸惡化,且大部分人無法通過單藥治療,實現血糖達標。因此,合理的聯合用藥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必然趨勢。
多項國際權威指南都強調了這一治療方案的重要性。比如,國外剛剛發表的一項循證證據表明,對單用二甲雙胍治療不理想或血糖較高的患者,如采用二肽基肽酶4抑製劑(DPP-4,如沙格列汀等)加二甲雙胍直接聯合的方案,其糖化血紅蛋白達標人數明顯增多,最高可達63%,治療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