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米技術提升通心絡膠囊品質

作者:葉子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8-03-06

  不久前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以嶺藥業與清華大學聯合完成的國家高新技術發展計劃項目“蟲類藥超微粉碎(微米)技術及應用”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這是運用微米技術生產的主導藥物“通心絡膠囊”第三次獲得國家科技大獎。2000年,因配方、實驗和臨床研究的創新性,“通心絡膠囊治療冠心病的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指導通心絡膠囊研發的“絡病理論及其應用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是因為通心絡膠囊的製備工藝技術具有創新性。

微米技術

  提高藥物有效成分溶出度和藥理活性及臨床療效

  微米技術是近幾年在國際上新興的前沿科技,可將原材料粉碎為5μm粒徑的微粉,而普通粉碎方法隻能將其粉碎為150~200μm粒徑的顆粒。微米通心絡膠囊的製備是首次將微米技術運用於中成藥的生產。該藥物的超微粉質量控製標準被確立為國家標準。

  微米技術能夠打碎直徑為20μm左右的中藥材細胞,使被細胞膜包裹的有效成分充分釋放,從而大大提高其藥理活性。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休斯敦醫學院心血管生物學和動脈粥樣硬化研究中心DamingTang等研究顯示,在誘導CD1d基因敲除和野生型血管平滑肌細胞動脈粥樣硬化調控基因應答的研究中,對於促進脂質調控基因PPAR的表達,尤其是其在缺失CD1d的蛋白細胞中表達,微米通心絡比普通通心絡有更強的生物學活性。

  通過微米技術加工的藥粉粒度更加細微均勻,總表麵積及其與胃腸黏膜的接觸麵積增加,促進了藥物有效成分在胃腸道裏更好地分散、溶解和吸收,因此顯著提高了藥物療效。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等6家醫學院校附屬醫院聯合進行的臨床研究證實,服用量減少1/3的微米通心絡膠囊與常規用量的普通通心絡膠囊的臨床療效相當,說明微米技術促使較小劑量的藥物發揮更好的藥效。

微米技術

  顯著減輕藥物性胃腸道反應,服用更加安全。

  在微米技術提高藥物藥理活性及臨床療效的同時,還提高了藥物的安全性。達到細胞級水平的微米藥粉,異味被清除,口感得以改善,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降低。天津中醫學院第一、第二附屬醫院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出現輕度胃脘不適患者數:微米通心絡組1例(1/215例),普通通心絡組4例(4/216例)。這說明微米技術可減輕藥物相關胃腸道反應,提高安全性。治療前後試驗組血、尿、便常規,肝腎功能均無明顯變化。

  由於微米技術隻改變藥物的物理性狀而不改變其化學結構,所以微米通心絡膠囊的適應證不僅沒有改變,而且其對心腦血管病的防治效果卻更加突出。

通心絡膠囊

  多途徑多靶點幹預心腦血管病多個病理環節

  通心絡膠囊是運用中醫絡病理論研發的治療心腦血管病的代表藥物,采用微米技術生產後,其藥理活性增強,臨床療效明顯提高,對心腦血管病的防治效果更好。心腦血管病一、二級預防以及治療的關鍵是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和穩定易損斑塊。通心絡膠囊不僅可顯著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和穩定易損斑塊,還可多途徑、多靶點地對心腦血管病的多個病理環節進行有效幹預。

改善血管內皮功能

  血管內皮功能障礙是心腦血管病發生的中心環節和始動因素。無論是血管損傷、動脈粥樣硬化啟動,還是血管痙攣、血栓形成等,內皮功能障礙始終起關鍵作用。因此,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是心腦血管病的一級預防措施。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趙明奇的研究顯示,通心絡可顯著增加血漿和心肌組織中擴血管因子一氧化氮(NO)的含量,明顯增加心肌細胞內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的活性和基因表達。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王洪巨等研究發現,在服用通心絡兩個月後,血液中縮血管因子內皮素(ET)水平降為(77.9±12.6)ng/L,明顯低於對照組(104.9±13.8ng/L)。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曾和鬆研究發現,在通心絡預幹預2h,缺氧10min後密封24h的情況下,牛主動脈內皮細胞凋亡率為11.48%,顯著低於對照組的28.85%,表明通心絡能夠通過降低ET、升高NO,而改善血管舒縮狀態,提高缺氧環境中內皮細胞的存活能力,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防止心腦血管事件發生。

穩定並消除易損斑塊

  心腦血管病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往往需要20~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但直接導致心腦血管病急性發作的硬化斑塊破裂是一個很快的過程,一般僅需要2~3小時。附著在血管壁上的易損斑塊一旦破裂,其纖維帽碎塊、斑塊內的脂類物質及斑塊內的血栓就會隨著血流阻塞心腦血管,造成心肌梗死或腦梗死。

  山東醫科大學齊魯醫院張運院士的研究表明,單純高脂飲食兔的斑塊破裂率為33%;高脂飲食加通心絡膠囊喂養8周兔的最終斑塊破裂率為0,且比單純高脂飲食組平均纖維帽厚度大59.35%,證實通心絡能有效預防斑塊破裂。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楊期東研究發現,接受通心絡治療6個月時,患者的軟斑塊消退、軟斑塊轉為硬斑塊、軟斑塊體積減小等情況均顯著優於常規西藥治療組;治療6個月至1年時,通心絡組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較西藥對照組明顯降低,表明通心絡能有效幹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

  降低血脂含量

  高血脂是引發心腦血管病的重要因素。鄭州市中醫院周玉鳳與浙江省蘭溪市中醫院舒雅仙在各自的研究中發現,通心絡膠囊能明顯降低血漿中膽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表明通心絡膠囊具有顯著的降血脂作用。

抑製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可導致心腦缺血,引發心腦血管病。美國貝勒醫學院通過中國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研究發現,通心絡可改善軟脂酸(PA)對血栓調節素(TM)的抑製作用,幾乎100%逆轉TM表達,能夠有效抑製血栓形成。

抑製血管痙攣

  血管痙攣可導致血管管腔狹窄,或促使管壁硬化斑塊破裂,引發心梗或腦梗。中國醫科大學曾定尹研究證實,通心絡明顯抑製家豬縮血管功能蛋白Rho-激酶mRNA的表達,減弱病變血管段平滑肌收縮性,抑製5羥色胺(5-HT)誘發的血管痙攣。

保護缺血區微血管完整性並縮小無再流麵積

  通過溶栓治療或經皮冠脈介入(PCI)治療雖然可使急性心梗、腦梗患者的閉塞大血管開通,但可能無法使小冠狀動脈和毛細血管暢通,故而出現再灌注後無再流。如何保護缺血區微血管完整,促進其新生及建立有效的側支循環一直是治療心腦血管病的難題。

  河北醫科大學醫藥研究院吳正國研究發現,通心絡膠囊能明顯改善缺血區微血管超微結構,保護微血管完整性。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梅愛農等研究發現,通心絡膠囊能提高缺血腦組織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含量,增加血管密度,促進治療性血管新生。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董為偉認為,通心絡對局部腦血流的改善效果顯著,表明其能促進缺血區側支循環的建立,保護缺血區腦組織。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楊躍進研究發現,與對照組相比,通心絡可使心梗再灌注後無再流範圍縮小約69%,明顯減少梗死區內皮細胞脫落,縮小心梗麵積。

抑製心室重構

  心肌梗死常導致心肌結構改變。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陳偉研究表明,通心絡膠囊可通過增加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含量,減小血清ET含量,改善心肌梗死後心功能,抑製心室重構。

  改善腦梗患者神經功能缺損

  腦梗患者在急性發作後,常會出現半身不遂、語言不利等神經功能缺損症狀,嚴重影響正常生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胡文立與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林燕都在各自的臨床研究中證實,通心絡膠囊能明顯改善腦梗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改善認知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總之,微米技術提高了通心絡的藥物品質,為心腦血管病患者帶來了更好的治療效果。通過一係列引人注目的研究數據,我們可以預見,在心腦血管病的防治中,微米通心絡膠囊將具有更加廣泛的應用前景。

  (葉子整理)

關鍵字:血管,斑塊,膠囊,心腦血管病,藥物,研究,缺血,治療,功能,微米技術,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