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風險極高的顱內超大動脈瘤被成功“拆彈”

作者:孫國根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23-08-04

        本網訊 (駐地記者 孫國根 )近日,藍生腦科旗下的四川藍生腦科醫院院長黃光富教授團隊成功實施了一例直徑約3.6厘米X 2.6厘米的顱內中動脈超大動脈瘤切除+顱內外血管搭橋手術,拆除了風險極高的“腦內不定時炸彈”,使患者避免了災難性事件,一時在四川傳為佳話。

        日前,記者采訪了主刀醫生、四川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主任委員、四川省醫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名譽會長、四川省卒中聯盟副會長黃光富教授。

黃光富教授(左一)和他的團隊在病房裏

        黃光富告訴記者,這位重慶女患者因頭頸疼痛不適在當地醫院就診,經頭部CT血管成像檢查懷疑右側顱內動脈瘤,慕名來到四川藍生腦科醫院診治,經頭部血管造影檢查,確診為右側大腦中動脈巨大動脈瘤,頭部CT檢查顯示動脈瘤壁部分鈣化。

        據了解,顱內腦動脈瘤一般直徑1厘米大小,通常未破裂之前無任何不適,一旦破裂出血將造成非常嚴重的蛛網膜下腔出血,甚至死亡,是腦血管病的“頂級殺手”,被喻為“腦內不定時炸彈”。患者腦動脈瘤直徑約3.6厘米X 2.6厘米,位於大腦中動脈分叉部位,已累及多根腦的主要供血血管,病變已經對腦組織造成了擠壓,同時存在發生腦梗塞、動脈瘤破裂出血的巨大風險。

        為此,黃光富主持神經外科、神經內科、影像科、麻醉科、手術室等相關科室著名專家參加的全院會診。專家團隊認為患者腦內巨大動脈瘤有占位效應,動脈瘤隨時有破裂出血的危險,應立即治療。常規治療有兩種方案,一是采用血管內介入治療,但動脈瘤位於多根血管分叉處,通過介入的方式難以保證載瘤血管的通暢,但不能解除動脈瘤對腦組織的擠壓、占位效應;二是直接開顱夾閉動脈瘤、切除動脈瘤腫塊解除對腦組織的壓迫,但動脈瘤無確切瘤頸、累及了大腦最主要血管及其2-3支分支血管,不可能像通常處理動脈瘤那樣簡單地夾閉動脈瘤頸、載瘤血管塑形、切除動脈瘤囊。兩種方案都不能徹底解決問題。要徹底解除超大動脈瘤造成的各種風險,手術時既要切除動脈瘤囊,避免發生破裂出血及繼發腦梗塞的風險,又要保持大腦的血流不受影響,這必須創新手術方法。

        黃光富最終選擇開顱直接切除動脈瘤,同時施行顱內外血管的吻合搭橋手術。

主刀醫生黃光富教授在手術中

        在術前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黃光富主刀手術。患者在全麻下,黃光富經右側額顳部開顱,進入顱內後在右側大腦的額顳之間發現雞蛋般大小的動脈瘤,瘤壁部分菲薄,瘤內可見鮮紅色血液流動,極易破裂出血,靠近血管根部的瘤壁增厚、鈣化,動脈瘤遠端血管較正常稍細。黃光富在顯微鏡下仔細解剖、分離動脈瘤囊與周圍腦組織粘連,逐一顯露動脈瘤近端大腦中動脈、動脈瘤遠端中動脈分支血管,以及瘤囊周圍的穿支血管,臨時阻斷動脈瘤近端、遠端血管後,切開動脈瘤壁,清除瘤壁血栓;因動脈瘤累及三根主要血管,瘤壁並有鈣化,難以塑形成原有的血管形態,手術切除動脈瘤,夾閉動脈瘤近端大腦中動脈,用顱外顳淺動脈與大腦中動脈兩支血管吻合搭橋;術中造影見動脈瘤消失,中動脈血流通暢。

        這是一次高難度的手術,曆經6小時方結束。術後患者神誌清楚,生命體征平穩,語言交流正常,四肢活動無異常,正常痊愈出院。

        記者走訪得知,四川藍生腦科醫院打造的黃光富教授領銜的神經外科專家隊伍和業務團隊,構建了外科治療與康複醫學治療相結合、手術治療和高壓氧及針灸輔助治療的綜合模式,在顯微神經外科、功能神經外科、腦血管病神經外科、癲癇神經外科和顱腦損傷、神經係統腫瘤等專業方向均有特長,對複雜性腦動脈瘤、腦血管畸形、顱底腫瘤、腦室腫瘤、腦幹腫瘤、高血壓腦幹出血、腦幹出血等高難度神經外科手術治療具有深厚造詣。科室擁有西南地區領先的數字化複合手術室,集外科手術室、介入導管室、術中影像檢查和信息集成等功能為一體,可同時進行外科手術、介入治療、術中神經導航、術中磁共振檢查、術中電生理監測,實現了顯微外科與血管內介入手術、神經導航技術、術中影像技術的無縫銜接和轉換,可明顯提高診療效率和診療效果,降低治療風險。

關鍵字:動脈超大動脈瘤切除,顱內外血管搭橋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