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入式Holter

作者:郭繼鴻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9-05-07

  圖1 置入式Holter檢測儀由微型心電記錄器(A)、體外觸發器(B)和程控儀(C)三部分組成

  1961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特(Holter)發明了長程、動態心電圖記錄技術,後人稱此技術為“Holter”,這是心電學技術發展史上的第二個裏程碑。該技術具有“長程”及“動態”兩大特點,極大提高了醫師對心律失常的診斷能力。然而,對於間歇發作的心律失常,記錄時限僅為24小時的Holter顯得無能為力。在臨床迫切需求的背景下,應運而生。該技術可在置入後1.5年內,全信息、持續性地記錄心電活動,較Holter所記錄的信息量增加8千到1萬倍,可記錄、診斷在此期間發生的嚴重心律失常,因此被譽為心電學史上的第三個裏程碑。

  置入式Holter的組成、置入及使用方法

  置入式Holter於1992年開始研製,其臨床應用結果於1995年被首次報告。1997年第一代置入式Holter獲得歐洲與美國FDA批準,目前臨床應用的是第二代產品,其構造簡單,由三部分組成(圖1)。

  ● 手術置入微型記錄器:局麻後,醫師在患者胸骨左側切1.5 cm長切口,在皮下做成囊袋,將微型記錄器置入並縫合。手術僅需10分鍾左右,可在門診進行,術後患者即可回家。

  ● 自動或手動觸發記錄:微型心電記錄器置入體內後,未觸發時的記錄資料按先進先出的原則不做保留。當患者發生嚴重心律失常時,能自動觸發記錄器凍結觸發點前(4~12秒)、後(1~2秒)的心電資料並保存。此外,當患者感到不適時,可通過觸發器觸發記錄器凍結及保存此時間段內的心電資料。

  ● 診斷:患者出現症狀或定期隨訪時,醫師可經體外遙測的方法及時將存儲的資料調出並打印,用於診斷。

  置入式Holter的適應證

  美國心髒病學會/美國心髒學會(ACC/AHA)關於動態心電監測指南(1999年)列出的Ⅰ類適應證包括:①不明原因的暈厥,②近似暈厥,③發作性頭暈,④不明原因反複發作性心悸,⑤癲癇和驚厥發作。

  目前置入式Holter主要應用於其他檢查不能明確原因、發作不頻繁的暈厥及先兆暈厥,是研究眩暈或暈厥病因的新技術。因其可持續記錄,使捕捉症狀時心電圖的幾率及診斷率大為提高。

  ● 檢出暈厥時的心律失常:一組35例反複暈厥患者,接受置入式Holter檢查後約1年,24例(69%)患者再次出現暈厥或先兆暈厥。除4例發作時未能自動激活記錄器無法存儲事件時心電圖外,其餘20例患者均獲診斷。

  ● 鑒別不典型癲癇的原因:研究顯示,有不典型癲癇發作,但抗癲癇治療療效欠佳者經置入式Holter檢查後,部分患者癲癇發作屬心源性,經抗心律失常治療後,症狀改善。

  置入式Holter的臨床評價

  置入式Holter技術問世以來,已有多項臨床研究對其進行了評價,結果令人鼓舞。該技術應用於臨床,必將有助於提高對不明原因暈厥及其相似症狀患者的診斷及治療水平。

  此外,自動觸發的記錄功能作為手動觸發記錄功能的補充,能在嚴重心律失常事件發生時自動觸發記錄,尤其適用於發作時症狀不明顯、意識喪失以及不能自理者。

  目前,已有幾個較大病例組應用置入式Holter檢查後,得到以下結果。

  ● 置入式Holter檢查期間,約40%~80%的患者發生暈厥,根據發作時的心電圖記錄,60%~80%不明原因暈厥者的病因得以明確。

  ● 經置入式Holter檢查明確診斷的不明原因暈厥患者中,絕大多數為緩慢性心律失常,主要病因為間歇發生的房室傳導阻滯。

  ● 暈厥發生前,患者常有心率進行性變緩或慢快交替現象。

  ● 少部分患者經置入式Holter檢查仍未明確暈厥原因。

  科學技術的生命力在於不斷自我更新,在理論與方法上獲得提高與發展,進而升華其科學與應用價值。從Holter到置入式Holter,心電學技術實現了二次飛躍,樹立了兩個裏程碑,上述過程無疑也是對科學技術生命力之內涵的一次完美詮釋。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郭繼鴻)

關鍵字:Holter,體外觸發器,微型心電記錄器記錄器,,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