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對益生菌的定義做了詳細的界定,即當以充足的量被服用時,對服用者的健康帶來好處的活性微生物;以益生菌為原料製成的產品稱為微生態製劑。目前,益生菌在臨床的應用已不僅僅局限於其說明書適應證中推薦的腹瀉、便秘、消化不良等,但由於臨床試驗數據有限,針對益生菌更廣泛的應用仍需要更多大型的臨床試驗研究證實。
益生菌說明書內的“本職工作”
益生菌具有調整腸道菌群失調,改善微生態環境的作用,對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腹瀉和便秘等消化係統疾病具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腹瀉
益生菌可通過調節腸道菌群平衡、恢複腸道調節功能、增加定植抗力等機製改善腹瀉患者症狀。臨床研究表明,枯草杆菌二聯活菌腸溶膠囊和雙歧杆菌三聯活菌散治療急、慢性腹瀉均能取得滿意療效,二者均能促進腸道微生態平衡。
另有研究提示使用益生菌製劑治療真菌性腸炎與使用抗真菌藥酮康唑有同樣療效,且無抗真菌藥的不良反應發生,值得臨床推廣。
便秘
益生菌在繁殖過程中可產生有機酸,使腸腔pH值下降,調節腸道正常蠕動,同時使腸管滲透壓增高,水分的分泌增加,使糞便軟化,從而緩解便秘。有研究表明,益生菌製劑在輔助治療成人功能性便秘和小兒功能性便秘方麵均有較好療效。
益生菌說明書外的“應用潛能”
消化係統疾病
1. 幽門螺杆菌感染
幽門螺杆菌己經被確認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的發生密切相關,多種抗生素聯合治療仍是抗幽門螺杆菌感染的主要方法。
為應對幽門螺杆菌耐藥性的出現,以及長期應用抗菌藥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目前國內已有外多篇文獻探討了益生菌在幽門螺杆菌根除率及減少藥物不良反應中的優勢。
研究發現,益生菌不僅可以提高消化道內其他有益菌的數量和活性,也可以抑製幽門螺杆菌在胃黏膜上皮的定植和生長,抑製感染後的炎症和免疫反應。
2. 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多發生於結腸和直腸、易複發、忽重忽輕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
目前認為IBD與宿主的腸道微生態菌群發生紊亂密切相關,因此腸道微生態成為理想而且不良反應很小的治療靶點。然而文獻報道的應用益生菌治療IBD的臨床試驗結果仍頗具爭議。
目前的臨床試驗研究表明,益生菌在治療UC方麵具有一定的療效,但對CD 複發的預防治療無效。益生菌製劑對同屬IBD的UC和CD的治療效果方麵所表現出的差別,還需要進行更多大型、多中心聯合的臨床試驗進一步確認。
3. 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以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為臨床表現而缺乏胃腸道結構和生化異常的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IBS患者存在腸菌群失調,表現為雙歧杆菌、乳酸杆菌減少,大腸杆菌、腸球菌明顯增加,其發病與腸菌群紊亂和結腸發酵異常相關。
有研究表明,益生菌能調節免疫功能和腸動力,改善腸內環境,有效改善IBS 的臨床症狀。但國外臨床試驗結果則顯示,與安慰劑相比,益生菌製劑在緩解IBS症狀方麵並沒有明顯的優勢。
造成結論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由於試驗方案、患者的病理狀態的差異等,因此有必要開展更廣泛的多中心臨床研究,客觀評價益生菌製劑治療IBS 的療效,為臨床提供科學的參考。
4. 肝病防治
肝病患者普遍存在腸道菌群失調並伴有不同程度的腸源性內毒素血症。益生菌製劑能夠使腸內菌群恢複正常、維護腸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吸收利用腸道內含氮有害物質從而減少腸源性內毒素來源和細菌易位,抑製產胺的腐敗菌生長,降低肝硬化患者腸道內酸度、血氨水平和血漿內毒素水平,因而對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的並發症均能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臨床上多有使用雙歧杆菌、乳杆菌、酪酸菌等活菌製劑治療肝病患者消化功能紊亂的方麵的報道,例如雙歧杆菌三聯活菌散能顯著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氨和血漿內毒素水平,可有效防治肝硬化患者的內毒素血症及肝性腦病。
5. 重症急性胰腺炎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發病急驟,病情複雜,累及髒器多,並發症發生率高,易出現腸道動力障礙、腸道菌群失調,直腸功能失調。
因此,保持腸屏障的完整性對治療重症急性胰腺炎有重要作用,能夠有效地阻止細菌易位,降低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征和繼發多器官係統功能障礙的發生率。
變態反應性疾病
食物過敏、濕疹及過敏性皮炎等均屬變態反應性疾病。一項為期4年的研究顯示,給予2歲以下的幼兒口服益生菌製劑,能減少過敏性皮炎等變態反應性疾病的發病率。對1~13歲的過敏性皮炎患兒,口服乳酸杆菌製劑6周能減輕發病程度,對免疫球蛋白(Ig)E 增高者效果更為明顯。
亦有臨床試驗表明,無論產前、產後或兩者同時補充益生菌,可以減輕嬰兒過敏性疾病的風險。
抗癌、抗腫瘤作用
益生菌的抗腫瘤作用主要體現在其生成的代謝產物可優化腸道菌群的組合,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同時抗癌益生菌能夠降解亞硝胺,消除其致癌性。此外,益生菌還可促進腸道蠕動,使有害菌由人體排出。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有規律地攝取發酵奶製品與一些癌症的低發率有相關性。由此可見,乳酸菌在降低結腸癌發生率方麵的積極效果是可以預見的,雖然這一觀點還需要確切的證據。
另外,有研究報道補充益生菌能夠降低黃曲黴毒素的生物學有效劑量,由此提供了一種飲食途徑來降低肝癌的發生風險。
對陰道疾病的調節
乳酸杆菌是陰道正常菌群,可通過酵解陰道黏膜上皮細胞內糖元產生乳酸進而維持陰道內酸性環境,抑製有害菌的過度生長,有利於陰道的自淨作用,是維持陰道內菌群平衡的主要細菌。
當陰道內微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陰道菌群失調,引發陰道疾病。乳杆菌活菌製劑能充分補充陰道中的乳杆菌數目,恢複陰道的酸性環境和自淨作用,破壞滴蟲的生態環境,重建陰道的微生態平衡,最終達到標本兼治的療效。
心血管係統疾病
1. 血脂調節作用
益生菌調節血脂功能已經被證實,但其作用機理至今尚未定論,目前主要有以下觀點。
益生菌細胞可以直接吸收膽固醇而降低介質中膽固醇的含量乳酸菌等益生菌在生長過程中,促進膽固醇的分解代謝,從而降低膽固醇含量。此外,研究還表明乳酸菌的降血脂作用還與調控膽固醇合成限速酶3-羥基-3-甲基戊二酰CoA還原酶表達有關。
2. 降血壓作用
大量研究已證實,益生菌及其發酵產品(如酸奶等)具有明顯的降血壓功效。
目前一般認為益生菌製品的降血壓作用機製主要基於2 個方麵:①通過其胞外酶水解底物蛋白(如牛奶蛋白)產生具有抑製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活性抑製肽,而表現降血壓作用;②益生菌的菌體成分,如乳杆菌細胞壁成分或內容物在原發性血壓患者體內表現出降血壓作用。
對【益生菌臨床合理使用】有話要說麼?還請您快快點擊“評論”按鈕,把您的意見和建議告訴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