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內注射苯巴比妥鈉致固定性藥疹1例

作者: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3-01-15

肌內注射苯巴比妥鈉致固定性藥疹1例

  病曆摘要

  患者男,52歲,因排便時肛門疼痛伴肛內容物脫出10 天,於2012年7月16日入院,診斷為混合痔。患者訴對麻醉藥過敏(具體藥物不詳),否認其他藥物及食物過敏史。

  7月17日8點30分,在局部麻醉聯合靜脈麻醉下行混合痔環切術。術前30 min肌內注射苯巴比妥鈉0.1 g和硫酸阿托品0.5 mg,術後靜脈滴注頭孢替安抗感染,患者未出現不適症狀。

  7月18日晨6點左右,患者右腳內側麵、腳底皮膚出現麵積為1.0 cm×1.0 cm至4.0 cm×4.0 cm不等的紅斑,未高出皮膚,壓之不褪色,伴瘙癢。9點左右兩手指間和大腿內側皮膚陸續出現大小不等紅斑,並在左手手指間出現2個麵積約0.5 cm×0.5 cm的水皰,大腿內側、腳跟處出現多個麵積為0.5 cm×0.5 cm至 1.5 cm×1.5 cm水皰,伴瘙癢,外生殖器紅腫伴瘙癢。經皮膚科會診,考慮為苯巴比妥鈉所致藥疹。給予25%葡萄糖注射液20 ml、葡萄糖酸鈣注射液20 ml靜脈注射;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250 ml+地塞米鬆注射液10 mg靜脈滴注,氯雷他定10 mg口服,同時患處外塗爐甘石洗劑。

  7月20日晨,紅斑顏色變深,瘙癢症狀減輕,但腳底出現刺痛感。繼續給予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250 ml+地塞米鬆注射液10 mg靜脈滴注,氯雷他定10 mg口服。

  7月21日,症狀好轉,水泡幹癟,但仍有刺痛感,外生殖器紅腫消退,瘙癢感減輕,用藥同7月20日。

  7月22日,症狀好轉,停用地塞米鬆注射液,繼續口服氯雷他定。

  7月23日,患處呈暗紫色(圖1),但是仍具有刺痛感。

  7月24日,患者出院,囑繼續氯雷他定10 mg口服,患處外塗爐甘石洗劑。

  7月27日,電話隨訪,患者訴皮疹處刺痛感消失,患處呈暗紫色,外生殖器無紅腫,無瘙癢感。

  討論

  本例患者因混合痔環切術麻醉前肌內注射苯巴比妥鈉和硫酸阿托品,1 天後大腿、腳底、手背等部位出現大小不等的紅斑或水泡伴瘙癢,外生殖器紅腫伴瘙癢,3 天後腳底出現刺痛感。經抗過敏治療,症狀好轉,10 天後痊愈。再次向患者追問病史,得知患者於2012年3月行手臂骨折術後曾因麻醉藥引起手背、腳跟等處出現相同症狀的藥疹,具體藥品名稱不詳。患者的症狀與固定性藥疹臨床表現相符,經查文獻,硫酸阿托品無引起固定性藥疹的不良反應,因此考慮為苯巴比妥鈉引起的固定性藥疹,且國內已有多起使用該藥引起皮膚不良反應的報告。

  苯巴比妥鈉的不良反應主要為情感變化、認知和記憶缺損等,約1%~3%的患者出現皮膚不良反應,以各種皮疹多見,嚴重者可出現剝脫性皮炎和多形紅斑(Stevens-Johnson綜合征),罕見中毒性表皮壞死。

  固定性藥疹常由磺胺類、巴比妥類及解熱鎮痛類藥物引起。其特點為先出現局部瘙癢,然後出現孤立性或數個境界清楚的圓型或橢圓型水腫性紅斑,顏色為鮮紅或紫紅色,一般不對稱,直徑1 cm~4 cm,嚴重者紅斑上可出現大皰,一般無全身性症狀,發生在唇、口周、生殖器等皮膚黏膜交界部位的皮損常因出現糜爛或繼發感染而引起疼痛。愈後可見色素沉著。固定性藥疹與其他皮疹的明顯區別在於服用同樣藥物後常在同一部位發生。固定性藥疹具有一定的潛伏期,一般在第一次用藥後4 ~20 天內發生,若重複用藥,機體處於致敏狀態,則會在24 小時內發生,敏感者可在用藥後數分鍾或數小時內發生。

  本例提示,對使用苯巴比妥鈉的患者應詳細詢問藥物過敏史,加強用藥後監測,一旦發生不良反應,應積極對症治療,並加強護理。[3711001]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藥劑科 奚燕 許麗雯)

關鍵字:肌內注射,苯巴比妥鈉,固定性藥疹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